真正幸福的人都会做减法-《少即是多》读书笔记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昨天是惊蛰,新年的第三个节气。
回想从老家返京,也一月有余,因为疫情,理所当然的无法出门,每天工作也都是在线完成,以前的公司——地铁——家,两点一线的日常,变成了家=公司。
与此同时,因为工作的需要,在线协同工具在今年迎来的巨大的爆发,用户基数不断扩大,以往可能只是企业内部的吐槽,瞬间被放大成了公众新闻。比如说,以钉钉为代表的办公通讯工具在应用商店被集中“一星”差评攻陷。
看过一些文章,相当多的人声讨钉钉,同时也因为在家办公,引起的大量生活混乱,甚至已经在期盼着尽快复工,回归办公室。
如果不出意外,自己下周就要回公司上班了,但就对自己而言,这种远程工作的状态,还真有些让人不舍的说。
最近这半年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
平日里,无论如何思考,都很难模拟出一个未曾经历的人生状况,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也就只能沿着一成不变的轨迹,忖度延展。
但这次疫情,打破常规的,让自己体验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基于自己的工作情况,用表格做了一个上班族时间账目表。
一般意义上,互联网公司不存在8小时工作制,比较普遍的平均时长是10个小时,上下班通勤1个小时,每天睡眠7个半小时,三餐吃饭1个小时。
这些刚性的时间支出每天19.5个小时,真正能够用于生活的一天只有4.5个小时。
这不到5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处理家务琐事,人际关系,锻炼身体,学习成长还有娱乐。
如果所在公司,不幸的实行996的公司,那么除非缩减睡眠,真的只能让生活充满工作了。
但是在家办公不同,同样基于自己的时效,同样做了一个时间账目表。
虽然不能出门,而且在家办公,需要自己买菜做饭,每天要花时间做家务,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完全独立的工作环境,在物理上隔绝了平时工作中同事的干扰和不停打断,因为早晚例会的强迫性实施,每天的工作效能反而有所提升。同时,家里的环境与气场,让自己更舒适,即使同样的忙碌,生活的幸福感和掌控感还更加强烈。
记得之前在樊登读书会看到的《少即是多》提到一个观点从“拥有金钱”变成“拥有时间”,感触良多。
人生幸福的根本就在于自己时间生命的有效利用。
从小到大,整个社会都在宣扬一个价值观,关于成功和努力奋进的,不断的催人奋进,强调要努力争上游,要大干快干,鼓励加班,鼓励奉献,伴随着努力和奉献,人们也会理所应当的要求劳有所得和物质激励,员工要拼命干活,老板要拼命奖励,总之就是要努力向上,不断攀登,不思进取就是堕落不堪。
仿佛人生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这些而不断奋斗,有了金钱和荣誉,就拥有了一切,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平均收入越来越高,以前那些渴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慢慢的被一个一个的收入囊中。
但是,这样的你,幸福吗?
居家隔离的一个多月时间,强迫性的限制消费,简单生活,让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 同样的工作任务,以前需要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和同事沟通,在家办公其实最多只需要7个小时就可以做完;
- 同样的一日三餐,自己买菜做饭虽然耗时耗力,但是味美价廉,而且让人充满幸福感和掌控感。
- 同样的休闲娱乐,读一本好书带来的精神慰藉,远远好过和同事朋友东拉西扯或刷一下午手机产生的视觉疲劳。
而这一切,恰好符合《少即是多》的作者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满足心灵,控制物质欲望,追求精神延展,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事业形态,依自己的原则生活。
时光流逝,随着疫情的控制,复工大潮的汹涌,这般静好的时光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另一番选择的景象,让人惊喜也引人深思,我不确定《少即是多》中倡导的“新幸福”是否就是“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的正确答案。
但是感恩这一个月的平静时光,漫长也难忘,这番滋味,如同凉白开清冽中泛着丝丝甜意,令人留恋。
《少即是多》精选摘录
A. 新幸福的10个条件
- 享受工作
-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
-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 身心健康
- 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 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
-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
-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
- 能够放眼未来
- 感觉自己长在向目标迈进
B. 获得幸福的建议
- 从“厉行节约”到“主动选择简朴”
- 从“拥有金钱”变成“拥有时间”
- 与其追逐地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
- 与其在一流企业就职,不如从事自由职业
- 与其一味推销自己,不如提供帮助
- 做不依赖任何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
- 以愉悦的心态面对辛苦
- 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小众市场更具消费力
- 比起短视的加薪,更应重视个人品牌的积累
- 在咖啡馆、公园、健身房等场所办公
- 借助生活方式这个共同语言拓展自己的世界
- 比起短暂的大幸福,长久且可持续性的“小确幸”更令人感动
- 在方便快捷的时代,刻意追求一些“不便”
- 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 提高工作效率,改变“重量不重质”的习惯
- 从“以他人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
- 改变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