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道德悟》连载——第三十二章

2016-10-10  本文已影响176人  翔宇1995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译:道是没有名字的。虽然质朴微小,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够使它屈服称臣的。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法,天下的万物自然就会归顺于他。天地相互融合,降下甘甜的露水,人民不用命令它它就会自然而然的均匀。万事万物从原始的状态产生之后便有了名字,名字既然有了,做事情就应该知道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没有危险。道对于天下而言,就像是河流与江海的关系一样。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几可谓妇孺皆知。这里不妨谈谈笔者对其的理解。此言要点有二,一在贵;二在自知。贵在自知。换言之,能够给予自身明确定位的人无疑是贵人。而若以道论之,这自知并非是锋芒毕露的自吹自擂,而是虚怀若谷的韬光养晦。谨言慎行,甘于低下。这低下并非低三下四,而是一颗谦逊之心。无盛气凌人,致天下至尊。这并非笔者一家之言,《道德经》本章开篇有云:“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虽然质朴微小,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够使它屈服称臣的。换言之,道是天地万物之主。作为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统称的道,难道真的微小吗?自然不是。将道誉为天地最为伟大之物亦无可非议。老子之所以这样讲,便意在讲明这个道理。最有德行修养之人,即是最有自知之明之人。

这一道理于人而言是大有裨益的。试想,之于浩淼宇宙,人是极其微小的存在。作为能思想的苇草,贵其思想却也微如苇草。因此,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便是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即是开篇所言的自知之明。倘若狂妄自大,藐视自然法则,意图人定胜天,必然祸不单行。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二者正常运行的前提是相同的:和谐有序。道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中,扮演着无形而又极为重要的角色。道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复杂的。道法自然,自然寓于道中,二者相辅相存。亦或说,有序的自然状态即为道。何谓有序?即不混乱、有条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王守之,万物自宾。天地相合。实则,读《道德经》于此,我对这层涵义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道如此,人心的修行亦是如此。心静如水,这也是一种有序、和谐的表现。这里引用佛教所说的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比于此,“时时勤拂拭”看似为勤勉、谨慎。实乃一种变相的扰乱内心平衡的做法。四字要义:顺其自然。这并非意味着消极处事。而是要我们认识到,领悟到道的精妙与神奇。然后将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均借助道的力量来解决。这样做,必然会省去许多的烦恼。以道修心,那么,你的内心一定会变得无比强大。

然而,我们现在恰恰缺少的,就是对自然、对秩序的尊重。进入了工业社会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所具备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但随之而来的野心也日益增大。于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便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意欲破坏自然秩序,按照人类自己的利益需要重塑自然。而如此愚蠢可笑的做法也注定只有一个后果:受到道与自然的惩罚。

真正的智慧之举就是要意识到自身在道的面前是何等的卑微与渺小。万物循道而行,我们所追寻的正应是那份和谐与有序的纯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