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圣旨不一般
在清宫剧或戏曲里看到太监在传达皇命时,常常是双手捧旨,神情肃穆地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仿佛是圣旨开头的标准格式,其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个说辞是从明代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才开始有,清朝也这么沿袭使用,到了中华民国前夕宣统皇帝时代就消亡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7d788e9d629f6680.jpg)
所以明清朝的圣旨格式一般开头都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大概意思就皇帝受命于天,上天的旨意由皇帝我传达。接着叙昭告事由,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年月日,并加盖“皇帝之宝”。
先说说“奉天承运”这几个字,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为了跟元朝的暴政区隔,很喜欢用“奉天”这个词来强调他自己是顺应天道的,意思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他不仅是在圣旨里强调他是“奉天”的,而且他将都城南京更名为“应天府”。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登基称帝,在首都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雄伟、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叫做“奉天殿”。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02e77f09ceac0c92.jpg)
意思是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大臣们上朝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这里的“法”是效法、效仿的意思,“祖”就是是泛指整个汉族的祖先。而且他还炮制了《御制纪梦》一文,说他在梦游时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并自称“奉天承运皇帝”。
至于“皇帝诏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号“始皇帝”,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并在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所以“皇帝”、“诏”都是秦始皇最早使用,汉承秦制,“诏曰”这两个字一直被沿用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5c9e2377f395aa23.png)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造反夺了侄儿的江山,以原来的封国之都燕京为大明国都。朱棣就在北京模仿南京的皇城建造了一座规模更宏大的皇城-紫荆城和一座奉天殿,等于是奉天殿从南京“搬到了”北京,既然奉天殿得以延续,所以他抢来的天下自然也是奉天承运了!
相传当年朱棣刚建好四个月的奉天殿,结果就被雷击着火了,迷信的说法是遭了天谴,因为朱棣取得皇位的方式不太地道,遭上天报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e047b26d19d32467.png)
在封建社会,古代人间帝王又称“天子”,也就是“上天之子”,这不过是上层统治阶级通过神秘性来包装自己“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思想,来巩固自己所谓驭民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也就是说这种“奉天承运”的思想很早就有,但是朱元璋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应用到圣旨的首句。
我们来探求一下朱元璋这么近乎病态地“傍天”的思想初衷。朱元璋是一放牛娃出身,一度因没办法填饱肚子而托生寺庙当和尚来维持生计。当上农民起义军首领后,他也远不是一帆风顺,好几次险象环生。
客观地说,在元末的天下角逐中,朱元璋当时控制着今天江苏安徽南部,江西北部;而盘踞在苏州和浙江的张士诚和占据湖北江汉地带的陈友谅都是他的劲敌。再加上元朝实际暗中支持、撩拨这三股主要义军来互相缠斗,以期消耗其有生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1fb4aab51dc0a72f.png)
特别是渔家出身的汉王陈友谅深通水性,水军力量相当强大。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朱元璋当时的水军力量弱小,面对汉军的兵强马壮、兵多将广,他的胜算其实并不高。 但关键时刻,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居然大败,汉军土崩瓦解,朱元璋在江南再无敌手,这让他认为自己确实是有上天眷顾的。
朱元璋的低起点和在多次凶险环境下能够咸鱼翻身、逆袭成功使非常迷信的他深信自己认就是天命所归,真龙天子下凡;或许他自虑出身布衣,号召力不足,杜撰出自己本真龙天子下凡民间,以拯救劳苦大众。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f61ad960e8ee11f2.png)
不管怎样吧,现兹命在身,当奉天旨意,代天帝行人间事。正因为如此,他一定要感谢和彰显上天浩荡恩德,同时也凸显了大明朝的正统性不是?
其实,追索一下漫长的封建时代,其他王朝的圣旨开头并不是这样。 比如汉朝,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背景就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行政机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 “朕绍膺骏命”、“朕祗膺骏命”等说辞作开头语的。这里“绍”和“膺”都是接受、承担的意思;“骏”,大也;加了个“祗”字,表示恭敬,基本意思都是“皇帝我承担了伟大的使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f1516e1998976165.png)
宋朝在早中期都沿用唐制,但是到了宋徽宗赵佶时期,这个昏庸皇帝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他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几乎成为国教。于是他别出心裁,新开了个头“朕膺昊天之眷命”。 所谓“昊天”也就是玉皇大帝,又叫昊天大帝。
到了元朝,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他们以“苍天”为永恒最高神,故谓“长生天”(蒙语读作“腾格里”)。在蒙古人的思维模式里,至高无上的权力由天神“长生天”(即草原游牧部落的主神)授予一位地上的首领,"成吉思汗"的含义就是"赖长生天之力而为汗者",“汗”或“大汗”是少数民族首领的惯用称呼。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e1cb13f723264950.png)
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翻译过来大概是:我大元皇帝是受到神灵之力保佑的,神灵的大福气庇荫着朕,帮助着朕,保护着朕...
满清入主中原后,承袭明制,为了昭示大清夺得天下是天命所归,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沈阳)改称“奉天府”;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顺应天道而治之!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一直沿用到宣统帝退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084/8fdfb84c9aa107e1.png)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被称为“命”、“政”、“令”;秦汉时期,圣旨还不太正式,抬头可能是以“某某制、诏、诰”落笔;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顺便说一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断句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