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注度很高的书,刻意练习似乎是一种普适的方法论,适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这种神通广大的预设其实不太严谨,相信很多读者阅读这本书是出于对内容的好奇,而非对严肃科学的探求。
总体感受
读一本书的感觉就像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翻开封面的时候就充满了对新世界的渴望,有的书写得行云流水,会让你一气呵成地读完;有的书像个老朋友,你读与不读它一直在,你什么时候读、从哪里读都不妨碍对它的理解;有的书开头很枯燥,精彩在后面,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每一个字都是清楚而有道理的,理由充分,论据详实,读了四分之一内容之后,依然没有代入感,要用很大的耐心去读下去。
也许是对于它每一节内在的逻辑体会不够,也许是读书的时间过于支离破碎,总之很影响对它的感受。但即使是这样,书中也不乏优质的内容。

书中提出了心理表征的概念。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解释信息、组织信息、制定计划和高效学习。在有些领域,呈现出良性的循环,磨砺了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征,而改变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磨砺技能。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
除此而外,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片断的内容。
内容精华
训练带来的改变
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受到训练的区域发生改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训练对大脑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适应力,年龄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越大。比如孩子越早开始练钢琴,长大后脑白质也就越多,具有一定神经学的上优势。脑白质的增多,可以加快神经信号的传递。
2、通过超长时间训练来发展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留给其它类型记忆的脑灰质变少。
3、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一旦停止训练,由于这种训练引起的大脑改变也将开始消失。
走出舒适区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受到特别的身体挑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满足于在舒适区中生活,从来没有尝试超出舒适区,他们生活在“足够好”的世界里。我们从事的心理活动,同样是这个道理。一旦我们抵达了那个界限,很少迫使自己超出“足够好”的范围。很少挑战自己的大脑来产生新的脑灰质、脑白质。

选择总是存在,如果你希望变得更擅长某件事情,你就可以做到。刻意练习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这要求挑战体内平衡,也就是走出你的舒适区,并迫使你的大脑或身体来适应。它变成了一种控制你命运的方式,也是一种按照你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提高绩效要避免三种错误思想
1、认为某人的能力受到基因特征的限制。
2、如果足够长时间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做某件事情,会使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缓慢地下滑。
3、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
启发
在读到结束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刻意练习在教育体系内一直在被应用,重复性的学习技巧、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中的刷分策略,无一不是刻意练习的最好实践。
在技能学习和教练技术中也有类似的思路,比如目标设定,把达成愿景的行为分解为几个具体的任务,设立小的阶段性目标,避免大任务过于困难,影响到执行的信心,当小的目标达成后就升级到下一阶段的任务,这是典型的刻意练习应用。

所以,在不同领域,理论都是相通的,有了举一反三的思路,打通理论之间的通道,带着新的领悟会发现世界变得更有趣味。这是阅读《刻意练习》带给我的启发。
202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