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心神清静才能健康长寿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56人  湖山先生

——《道德经》养生智慧之五

□  湖  山

“守静”是老子提倡的一种养生方式,万物产生于“静”,又回归于“静”,不断地循环往复,复归原来的本性。使心灵达到“虚静”,才合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心静才能涵养心性,蓄养心神,使人健康长寿。“守静”先要“心净”,要不断地涤除内心的污垢,节制过分的欲望,清虚过多的杂念。其次要心态平和,大度包容,神情恬淡,使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地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

一、“静”是万物根本

《道德经》16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意思是:心虚无欲达到了极点,守住清静做到了坚定。万物都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虽然纷繁多样,但都会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根本。返归到根本就叫做“静”,这就是复归到原有的本性。万物回归原有的本性叫做和“常道”,认识“常道”就是明白事理。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就是“各复于其根”,“道”在静态中产生万物,万物在动态中生长变化,最后又回归本根就的静态。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永远是循环往复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永远是循环往复的;一活了一辈子,最后入土为安,回归于无。这种静——动——静地循环往复,就是万物产生于“道”,又回归于“道”的过程。这个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虽然纷繁复杂,但万物的本根、本性是虚静的。这个本根、本性就是“道”,“道”是万物万物的总根源。所以修身养性应当恢复到生命的静根,使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这才合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二、要静心先摄心

中医也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人长寿的关键是养神,养神的关键又在于养静。养静十分重要,人如果心烦意乱,什么病都可能产生;人如果心境清静,许多病都可以调养好。因为清静能够平衡人的心态,减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身体的荷尔蒙水平,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使人健康长寿。

心静才能涵养心性,蓄养心神。“欲静心先摄心”,将心灵摄持凝聚,使之不向外驰纵,才能静心。如果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你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帮助你长寿。

“摄心”就是要“虚其心”,“虚”就是心中空虚无物,而且要“虚极”,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杂念,不为外界的刺激所诱惑,使头脑处于空白宁静的状态。还要“守静笃”,保持住高度入静、意识清静的状态。那么人怎样才能保持清静呢?

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中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镜子。古人常把心灵比喻为镜子。如果心镜沾染了世间的种种红尘,就会心神不安。因此,要摄持心性,就必须不断洗汰、清除内心的污垢,使心镜能够洁净,只有心净,才能心静。“涤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如果一心追求功名利禄,贪恋声色犬马,心就“实”了、“满”了,就被污染了,心也就无法平静了。

唐代盛行的《刘子· 清神第一》所说: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本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人的形体,是生命的器物。心,是身体的根本。神,是心的宝藏。所以心神宁静才能心情平和,心情平和才能身体健康。如果神情躁动不安就会心灵动荡不安,心灵不安就会伤害到身体。要达到身体健康,首先要清理心神。所以恬淡平和的养神,必须要自己的内心安详。清静虚空心境,就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神情恬淡,心境清静,身体就不会感到劳累。人们的心室能清虚没有杂念,道心自然就会产生,吉祥也就会来临。

三、虚极静笃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一般的“虚静”并不难做到,但要“虚极”、“静笃”却很难做到,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要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三个阶段之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张其成先生认为:“虚极静笃”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潜能状态。人的潜意识占到了95%到97%,人的意识只占到3%到5%,潜意识储存着潜能,潜意识能为你释放出让你难以置信的潜能,所以说人的潜能可能有90%以上一辈子都没有开发出来呢。我们的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的信息,还有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信息,有我们祖先本来具备,但后来却消失的各种潜能,平常它不会浮现出来,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极度危机的状态下,你的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开发我们的潜能。“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最好办法。在“虚极静笃”的时候,用的是右脑思维,是直觉、体悟、灵感的思维。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虚静要达到顶点,才能开发和释放潜意识中的潜能。

四、心性清静才能健康长寿

老子所说的“虚静”,是得道之士的境界,一般的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涤除玄览”,耐得住寂寞,坐下来守静养心呢?

其实,老子讲的是一种修道的功夫,并不是苛求人们去达到这种境界。老子的基本观点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合乎“道”。人的天性也是一种自然,如果压抑人性,就是违背了自然,也就与“道”不相符了。老子讲的“虚静”,主要还是要人们保持一种清静、平和的心态,心态平静平和,就是自然地守静养神。

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中又说:“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认识常道,就会轻举妄动,难免招致凶险。了解常道,才能包容万物。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能治理天下,治理天下才会效法自然,效法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治久安,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然规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乱来,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

顺其自然就是要经常清除心灵的污垢,保持心情的平和宁静,宽容大度,节制欲望,看淡名利,无需刻意地追求那种不现实的人生目标,这就是最自然、最科学的养生之道。世界上那些长寿的老人,都没有刻意地追求养生,而是过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这些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态平和,心情清静,没有过多的欲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