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危险》读后感
书声2019/陈泽

这本书是在多抓鱼上看到的,计划2020年搞个专题阅读:如何阅读?于是在多抓鱼上翻相关书,一开始被名字吸引了,结果发现它的副标题才贴题:大师的读书经验。
书中介绍了36位大师谈读书的经验。很多我都以前不知道,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不错,先是大师的文章,然后对大师进行简介,然后他的作品,或者是友人的、学生的回忆,让人想起钱钟书老爷子的鸡和蛋的比喻,这本书既让吃到蛋,还让你知道蛋是谁下的。
其中很多大师给出了读书的经验,有些感觉是一些说教,所以6位大师的,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对读书的看法,不是说其他30位大师没有真东西,只是个人觉得这6位东西比较有收获。
第一位:冯友兰。最初了解冯友兰是在得到,那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让我搜了好久,原来是前人的话,他来解的。所谓“六经注我”就是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所谓“我注六经”就是不明白那些客观道理,甚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言语上推敲。
第二位:顾颉刚。知道了六经注我是宋陆象山的话。他建议读书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提出了要研究一点目录学:有些书要精读、有些略读,有些可以不读,但是用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还要批判的读。
第三位胡适。提出读书要精,提出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书要博。为什么要读书?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的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人类的遗产;第二,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以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第四位金克木。可能有人知道《书读完了》是金老爷子写的。金克木把读书法分为读书和读人两类。读“书”是以我为主,我寻材料供我用,和查考辞书类书的目的一样;所以读的书也无所谓好坏,凡可以供我利用的都要读。这正是写卡片抄材料的记问之学,学得好时,便是博。读“人”却不然:读一人的著作,想见其为人,于是尊之为师,敬之如友,研其思想,学其品行,择善而从,不善则改,所注意的是见解,所学习的是做人,不嫌狭险,但求贯通。这样读书,结果也许只精读一部全集,但确可以受用终身】读“书”能博足以所失在浅:读“人”而精足以立己,所弊在陋。读书与读人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把不足弥补。
第五位许地山。之所以提这个大师,有个点想问大家:还记得《落花生》吗?他提出为学有三条路:一是深思,二是多闻,三是能干。以多闻为本。提出了先博后专。
第六位朱光潜。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获来的知识,用到读者个人身上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进产愈丰富,书籍愈浩参、面读书也就愈不易。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行,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研读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反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间所经宝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各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若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到此为止了,你会发现,其实道理过去的人就总结。
好了。现在的人还在摸索,重复做功,也许有人真的没读过前人经验,也许是要自己琢磨才觉得踏实,更多的人可能是想找捷径。我的感觉是(也不一定对)先博,自然就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了,然后精,最后可以两者并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终身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