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读《跃迁》想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8307/596930f9896fe9fe.jpg)
最近速度了一遍古典老师的书《跃迁》。合上书,把印象最深的一点先快速整理下来。
现在常听到一个说法——“知识焦虑”。这个词算是新近热度高起来的一个概念吧,让我看来,源于知识相关的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个人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个人发展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另一种是学到死也学不完的焦虑,知识信息太多,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对无涯,殆矣。一方面好像好多知识都看起来有用,但是有限的时间精力里就算透支也学不完,一方面,好像知识是很多,但是学了也不知道有啥用。
关于知识焦虑,古典老师的一个看法是:“知识焦虑就是全民学习的动力,不过这股热潮只停留在‘如何学习’,而不是‘学来干嘛’的思考上。既然如此,“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我觉得古典老师的这个“判断”和提出的“解法”直击要害,很有启发性。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个人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围绕着个人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可以继续追问出这样一些问题:首先,什么是知识体系?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见仁见智,但是让我自己总结一个简明的说法,我会把知识体系定义为回到某个领域一些列问题的知识集合,换而言之,知识体系其实就是针对现实生产、生活领域某个问题集的答案集。
接着问:个人为什么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认为核心的原因在于凭借个人单枪匹马的努力和时间精力的限制,根本无法通过知识占有的数量而达成个人所追求的成就。说白了,如果你想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的知识庞杂而大量,并以此成为“大家”已经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能了。这个时代不是知识、信息不足,而是知识、信息爆炸,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细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知识获取这件事上,取舍就变得越发重要。一个人凭借有取舍的聚焦学习成为“专家”的可能性远大于广而杂地占有知识成为“大家”。那么,成为专家,在某一领域擅长这件事对应到学习上就是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接着问:构建知识体系的道理懂的人越来越多,也认同,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呢?既然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切入点自然落脚到学习这件事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关于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方法。那么好了,简要总结起来,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入手点的要义就在于好好给自己提问——我要学什么?怎么学?
前面说,知识体系其实就是针对某个领域一系列问题集的答案集。那么,决定个人知识体系最终样态的东西其实就是你个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当一些列问题都有了基于科学知识的答案之后,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
所以,这样分解下来,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问题又转化成了应该如何提问的问题。借鉴古典老师的说法,在提问这件事上,要形成一个问题树。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知识体系就像一颗健康成长的大叔,有枝干,可成长。
具体说来,个人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学什么,其实就是解决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个学了有用可能又分短期的作用和长期的作用。其次,在回答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结合个人竞争优势来思考。比如你觉得软件开发技术编码很有用,但是你大学以及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的几年都毫无基础,那么你想通过学习这个知识成为有竞争力的专家难度就要大得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后再开始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并进一步执行,效率反而比埋头就学要高,也不会越学越觉得无知,觉得学而无用,反而产生深深焦虑。
关于在这个知识量和深度远超个人有限生涯的时代如何学习的方法论,《跃迁》一书中也给出了建议。无论学什么和怎么学,最终都是为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并且这个知识体系在短期或者长期看来是对个人有用的。
个人知识体系作为回应个人在某个专攻领域问题集的答案集,会随着问题范围的扩大而扩大、深入而深入,最终获得可成长的生命力。值得补充的是,个人的知识体系也是分圈层的,开始你的问题和对答案的探求可能都集中在某个纵深领域,于是你的知识体系也是“专家型”的知识体系,但随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家型知识体系的逐渐形成,非常有可能因为这个知识体系中某个问题或答案与其他领域知识所具有的横向关联而拓展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跨界成长丰富,这也是很多创新发生的地方。
所以,知识不焦虑,焦虑的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方向的你,而不再焦虑的学法就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切入点就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一个个具有不同关联程度的问题过程中形成一些列答案。这个有用的答案集就是个人知识体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