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怪物崛起的秘密
【郑重声明:本作品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整齐划一的群众方队,山呼海啸般的口号、激情澎湃的讲演,再加上他标志性的手势和镜像式的象征物,组成了一种不可阻拦的声浪和气势,这是一种属于他的集体美学——纳粹美学。
在他成为“怪物”前,他是一国被选举上台的元首,正按照“一个会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设想,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的德国梦。一位蔡姓学者说:所谓民&主,不是简单地由众民作主,而要避免成为多数人的暴政。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他授意对犹太人的集体犯罪;一个是西沉的“太阳”,他所搞的那场以文化为名的革命。
有人因着这个例证,加上哲人——苏格拉底之死,就大肆诟病民&主之弊,认为这条路走不得,那当然是因噎废食,为泼脏水,把孩子也扔掉了。蔡氏的提醒是个极好的预防,民&主既不是简单的“大家说了算”,也不是整个过程都“有人替他们作主”。
(一)
说回希氏这个人。他是个农村娃,有着平淡无奇的童年和青春期,如果他生活在东方,如果他不是最终折戟沉沙,也许他的出生会有另一种版本——一个神奇的、充满异象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降生方式。
他小时候唯一的爱好是画画,公平地说,他的铅笔画还算不错。渐渐地,阿道夫的学习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变故,据与他同学多年,并作为他儿时伙伴的回忆:他的中学生活充满“离群的孤独和万般的怨恨”。为自己的出身,为自身的环境。
他有爱好,并为此努力过,但他想当职业画家的想法,遭到了酒鬼父亲的极力反对,父亲希望他去考公,吃公家饭,旱涝保收,这是千百万家庭相似的桥段:强加自己的理想于子女身上。父亲的固执,因为他的心脏病去世而中止,阿道夫知道: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去追梦了。
他决定“东漂”,去首都维也纳闯荡。
在那里,他又一次遭遇现实的迎头痛击,据他后来在自传中坦诚的,这次被美术学院拒绝,成为他“一生中最糟糕的时刻”。阿道夫性格中兼具两种特质:一方面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是偏好改变所有现存的事物。这使得他有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自信,因此他总把失败归于外因和其他的人,却从不质疑自己。如果失败了,绝不是因自己的天赋,而是评审团有问题,比如考美院这样的事情。
另一方面,他相信“自然选择“,或者说他相信自己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改变世界的“超人”——正如尼采所狂言的那样,他是天选之子,上帝死了!因此,虽然在城市里陷入生活困顿,但他仍不屑于做那些低微枯燥的工作,因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并最终在这方面能取得人生的突破。
(二)
20岁时,他已无家可归,很快从廉价旅馆搬到了大街的长椅上,成了一个十足的流浪汉和边缘人。但他仍不工作,视自己为社会的弃儿,直到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点点遗产吃完,不得不靠卖风景画赚取面包钱。
1914年夏天,他24岁,一战爆发,时运给这个年轻人不再沉沦下去的机会,凭借一腔热血,他以奥地利公民的身份志愿加入德军参战,表现英勇,两次负伤,获得过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1920年3月底希特勒退役后,专心致力于党的建设,随即更名该党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又称“纳粹党"。他制定党的纲领、路线,设计党旗、党徽,创办党的机关报,到处发表演说,宣传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呼吁民众要团结,不要对国家失去信心。
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上民族主义,即公平地解决你的肚腹问题,还让你有家国认同感,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三)
当时的媒体,比如《人民报》、《德意志人民报》(小心这些以“人民”的名义干事的人),把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兼及反犹主义宣传,认为犹太人渎神、贪财、叛国,他们是社会的一大毒瘤——当人们慢慢接受一个观念,虽然是出于宣传,未必是事实,并最终把一些人“非人化”时,若有人到时候要把这些人驱逐、清除,甚至是灭绝掉,人们就不会有反感或者拒绝,反而会在公开审理、处理这些人时往火刑堆上丢柴火,或扔上属于自己的那块疯狂的石头。
那时候,他们称犹太人为“猪”。我们也曾听说过,这边有些人被称为“狗仔子”,现在呢?有人被另一些人称为“美狗”。历史给人的教训,就是人们从不记取这些教训。这种对人的贬损和仇恨,媒体当然有很大的责任。
宣传是希特勒的氧气,为了让人们谈论自己,他不惮于使用暴力,也不在乎是否是造成恶名,比如他人生中搞的第一个大动作:啤酒馆事件,就是典型的为了流量,不惜动用任何手段的行为。只要能被人们关注与谈论,宣传如果加上暴力,就更完美了,他非常了解媒体的逻辑。
(四)
从一开始,他就为自己设计了特别的手势,或许在他看来,这是属于他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这与他喜欢戏剧,并终身想做瓦格纳戏剧中那样的英雄人物有关,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上好的演员,他注重公开场合的步态、措辞、姿势,世界成为了他的舞台。
有人说,维也纳不接纳一位三流的画家,却造就了一个全世界的特等敌人。这只是个假设,正如历史不可以假设一样,人的经历也不可以假设,要我说,人性根植于每个人的心里,是选择生命之道,还是选择按自己的智慧行事,从来并不因为环境的因素改变而改变,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反过来说,不是金子,在哪里都不可能发光——有医治之能的光。“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
(五)
没有人谈论他时,绕得开他对德国经济的崛起所带来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帝国主义)和国内人民的自由——即所谓低人&权优势为代价换来的,是不可长期持续发发展下去的。纳粹德国女导演里芬斯塔尔执导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德意志》(又译《意志的胜利》),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歪理:人有多大胆,就能干多大的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呢,就是只要有一个伟光正的指导思想并坚决贯彻执行,就能让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物吗?一点也不,特别唯心。
有时候,唯心的力量通过唯物的手段释放出来,只是加上一个美好的主义光环或是寄托了一个遥远的梦想,就可以装着光明的天使,成为世人的幽暗和深渊所在。
曾经德国的救星,把素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民带入了万丈深渊,也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任何群体或个人,无限膨胀对自身的肯定和赞美,用谎言粉饰太平,用妄行满足贪欲,自以为是的“最”优秀和“最”强大,结果都会让自己变成恐怖的魔鬼,并且导致追悔莫及的原“罪”——骄傲。圣经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真是警世良言啊。
(六)
说点八卦的吧,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吃肉——没想到吧?居然是个素食主义者,可以说非常自律了。他还终身不娶(临死前才与爱娃象征性地结婚),这无疑与他人格的压抑和难言的苦恋有很大的关系(据他同学的回忆)。
与其说,他是一个被“耽误”的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戏剧演员,只不过这出戏剧以血与火作为他表演的背景,太过真实,惨不忍睹。因此,我一直有个想法:一定要警惕那些有文学修养及艺术气质或自认为有这类天赋才能的野心家登上大位,如果他们只是一个平庸或甘于平庸(这无疑是一个悖论)的政客则罢,至少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不然,千万人的血泪将当作他们挥洒笔墨的代价,无数人的生命也会成为他们文艺梦中的呓语。
今天,在中国可以轻松讨论希特勒、卐字标志,甚至可以表示对第三帝国及德军某些方面的“欣赏”。但是在德国却不行,这属于禁忌,而且有法律风险。
当我们谈论希特勒时,希望我们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
22/10/29 萍藻于詙謨岛 | 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2298/6cc1f8e602c1d3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