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卷十一·三十九·曾友于)

2024-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国伷

故事发生在明代。

云南归宁县有一大户,家主姓曾,早先娶个媳妇,生下长子曾成。不久,当地爆发叛乱,母子二人被贼寇掳走,从此音信全无。后来,老曾又娶一妻一妾。妻生三子:曾孝、曾忠、曾信;妾生三子:曾悌、曾仁、曾义。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曾悌,字友于,故而叫曾友于。

古时正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小妾生的儿子叫庶子。嫡子的家庭地位远高于庶子,因此曾孝等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自然瞧不上曾悌三人。曾仁、曾义怀恨在心,若不是友于规劝,早就祸起萧墙了。

这年,老曾离世;入殓时,眼眶流泪。众人不明所以。友于叹息:“此乃不祥之兆,还请诸位兄弟和谐共处,莫使先人挂念。”曾孝等人不以为意。

不久,友于母亲过世。曾孝兄弟非但不守丧,反而日夜饮宴;等下葬时,更守着老曾墓穴不许合葬。友于安抚两个弟弟,将母亲葬在别处。

转过年来,曾孝媳妇病故,这可乐坏了曾仁、曾义,二人不陪友于奔丧,留在家里载歌载舞。曾孝闻讯大怒,带人打上门去;友于拎着棍子冲在最前。曾仁预知不妙,先行逃走;曾义没等起身,便被友于一棍子打倒。曾孝等人一拥而上,却见友于挡在曾义身前,不禁问道:“你先动的手,如今又护着他,到底什么意思?”友于应道:“打他,因为他不明事理;护着他,因为他是我弟弟。”“仗义,真仗义……”曾孝怒道,“既然如此,连你一块打!”众人拳脚相加,打得兄弟俩瘫在地上,方才恨恨作罢。

曾仁闹进衙门,曾孝兄弟因此下狱。友于听说后,写了一封求情信,请人送给县令。友于的文学造诣在全县那是有口皆碑,县令也得礼让三分,立即让监狱放人。曾孝得救,却不领情;曾仁、曾义怒不可遏,公开叫嚷:“别人都有兄长,偏偏我俩没有!”友于叹息一回,带着妻儿迁到别处。

往日友于在时,曾孝多少还有些顾及;自他走后,彻底放开手脚,有事没事便去打骂曾仁兄弟。

这天,离家多年的曾成带着妻儿归来。曾氏兄弟早已分家,哪还有曾成的住处。曾仁、曾义划出一间院子,让给大哥居住。曾孝兄弟又来闹事,堵在门口叫骂:“两个小崽子,拿父亲遗产买好,是何居心?”曾成打小混迹于乱匪,身强体壮,当即出门大吼:“我是曾家老大,为何没有遗产?你们不给,还不许别人给吗?”话音刚落,抓起板砖拍倒曾孝,吓得旁人一哄而散。曾成又去报官,要求重分遗产。县令觉得有理,收回遗产分成七份,重新发给曾家兄弟。曾成听说曾仁母亲葬在别处,自作主张迁回坟茔,与父亲合在一处。曾仁、曾义眼见救星到了,转而欺负曾孝兄弟。曾孝敢怒不敢言,只能求助友于。友于不堪其扰,又迁到了三泊县。

曾成时年四十六,有五个儿子:长子曾继业、三子曾继德,为嫡子;次子曾继功、四子曾继绩,为庶子;五子曾继祖为婢女所生。继业、继德、继功、继绩各有党羽,每天呼朋唤友,纷争不休;唯有继祖痴迷读书,期盼科举入仕。

某日,继祖拜访岳父,归时路过三泊县,见友于家学习氛围浓厚,也要留下读书。友于不许,讲道:“你父母不知此事,我不敢自作主张。”继祖回家跟父亲道别。曾成问:“我与友于没有交往,他岂能收留你?”继祖笑道:“父亲多虑了,叔父乃是圣贤!”自此留在友于家中。

时隔不久,继业羞辱继功,被其反杀。继功被捕,死在狱中。继业媳妇姓冯,接着辱骂继功媳妇刘氏。刘氏大怒,举刀杀死冯氏,继而投井自杀。冯氏的父亲叫冯大立,听说女儿惨死,纠集族人报复曾家;一来二去,竟捉住曾孝的小妾,捆在道旁公开辱骂。曾成率领子弟反击。两边大打出手,冯大立被曾成割掉双耳,儿子被继绩打断两腿,冯家人各自带伤,作鸟兽散。

县令介入调查,拘拿曾氏子弟,唯独走了曾忠一人。面对官家追逼,曾忠只能向友于求助。彼时,友于父子中举,继祖考中贡生。三人听说此事,立刻找县令求情。明代看重功名,冯家见曾家考出两个举人,当时气矮半截,讨些赔偿了事。

曾氏子弟出狱,无不感激友于,联名请他回乡。友于跟六个兄弟焚香盟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自此,曾家若有大事,须经友于首肯。曾氏门庭愈发兴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