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生。部落之城蓓蕾

《写给女儿的情书》之四十九:写在六·一之前

2018-06-01  本文已影响821人  古眼
《写给女儿的情书》之四十九:写在六·一之前

午餐在父母处蹭饭。去超市买了一大包各种袋装零食提过去,算是提前为孩子们庆祝六·一儿童节快乐。女儿埋头拨弄吉他弦索的琴声,小侄儿跳来跳去的童声摇滚演唱,母亲派发给孩子们的礼金,让简陋朴素的客厅一派温馨祥和。

饭前去厨房瞧瞧,见母亲与大妹习惯性地忙碌着。他们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母亲叫大妹不要动不动打侄女lzj,据说她的打人器具是晾衣架,已经打坏几只了。大妹属于那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体罚,要说不算非理性宣泄。我过去也说过她,很想在母亲教导她的后面补上几句。但是,这样做有群众批斗的嫌疑,便保持沉默,作罢。

听年迈而慈祥的母亲分外温柔地训导着,我大逆不道的思绪就想起我记忆中的童年来了。那个时候父亲任教于十来里外的乡小学,母亲风风火火地操持一家大小的吃喝拉撒,性情可谓火爆,被她老人家暴打的时候虽然不多,但仅有的一两次,记忆太深刻了。有一次,外逃躲在芝麻地里,呆了一整天才灰溜溜地回家。自此以后,母亲降低了体罚我的频率。而大妹的性格比我更倔强,挨打的次数好像更多。对子女要求之严格,在老家无出其右者。

记得两个妹妹都念小学了,有一回儿闹出了一个喜剧性的事儿。他们与人发生了点纠葛,女孩子嘛,不动手,就骂架,对方骂得泡沫飞溅、口吐莲花,而她俩呢,不知道该怎么骂,情急之中只得借一地主的名字回骂对方。呵呵,一时传为笑话。外表粗朴内心醇和的乡下孩子,言语肮脏粗俗本是常态,不伤大雅,可我母亲就培养了两个骂不来架的女孩子,我猜想不出那些父老乡亲会怎么看她呢。

我捉住高举小吃袋欢天喜地、蹦来蹦去的小侄儿,问他挨他妈妈打没有,他盯着我露出一丝怪异神情,我开玩笑地逗他,说:你以后看见你妈去找晾衣架的时候,就去拨打110嘛,或者拨打大舅的电话也行。这话语对小侄儿没起什么作用,却引得拨琴的女儿停下来发话了。她说,她读小学的时候就拨打了一回儿110,那边接电话的警察喂喂喂喂地问,她就挂了。我诧异,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打过你吧?她说,是被你训哭了。

《写给女儿的情书》之四十九:写在六·一之前

客观地看,成人对孩子的体罚确实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传统教育手段,控制在恰当的理性的范围内未尝不可。比如民主化的台湾就对教师体罚学生做了详细的法律规定,写明了实施细则,既承认它的有效性,又对它的隐患做了预先的防护。韩国、日本好像也有相似的法律条文。对孩子的体罚,就像战争,最初都是想用武力来实现和平,止戈为武,可是一当开打,残暴残忍,兵不厌诈,所有的奇技淫巧都会用上,那就不在理智的控制范围了。——毕竟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是人,都只是遍体鳞伤或百孔千疮的人。如果体罚长久实施下去,其教育效果会依次递减,效果越来越差,最终归零不说,还容易滋生虐待狂和被虐狂的阴暗变态心理。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在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不但有零食香嘴,还能享受到成人的尊重和爱护,不被体罚不被暴打,快快乐乐享受生活,开开心心茁壮成长。也祝愿曾经的孩子、如今的大人们永葆一颗天真的童心,节日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