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缤纷论语大讲堂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106(子罕)|匹夫不可夺志也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20人  始终在路上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讲学问之道,除了知识以外,还要注意气节的培养。气节是一个人人格的中心。

        “三军可夺帅也”,古代作战,如果把对方主帅抓住了,三军就失去了主心骨,就会整个崩溃。对人而言,“匹夫不可夺志也”,任何一个人真有气节,立定了志向,怎么样也不会动摇。

        很多革命先烈为了自己的信仰,为国家、为主义而牺牲,他们始终志向不屈,气节不变,这样可歌可泣,有气节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说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是很难征服的。

        从中国历史来说,中国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经过好几次的外族入侵,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大。很多外国的专家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全世界的国家亡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来。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统一”,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

        孔子讲到个人“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节,表现于日常生活上的情形:

        子曰: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这是孔子描画出的子路。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皮、貂皮的富贵人站在一起。“而不耻者”,他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通常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立即会觉得自己矮了半截。这就要有真正学问的气度,才能做到内心真正的满不在乎,不觉得人家富贵自己穷。孔子说这种气度,这种修养,只有子路做的到。

        孔子引用《诗经·邶风·雄雄》章中两句诗称赞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不求”,就是不妒忌,不贪求。 心中很正常、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与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对人不企求、不寄希望,自己心里非常恬淡、平静。如此做人做事,”何用不臧“?哪里还行不通的?有此心理,自然就气度高华。

        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这两句夸奖他,就“终身诵之”。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永无止境,以此到处炫耀,你就已经不行了。因此孔子的结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是看不出来的。如文天祥就是一个例子,国家无事时,他是一个风流才子,谁看得出他后来竟然是一个如此坚贞而正气浩然的人。所以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