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随心可爱的我们——三年级读书•写作•遇见

做更好的自己——读《1%法则》有感

2024-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李abb

不是每个人都能变成特级教师,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写在前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被《1%法则》的封面深深吸引:红白组合的标题在黑色封面上格外醒目,题目下方三行“鸡汤”更是引人深思:一则读完就让人想要马上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故事,一套建立在研究和测试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从简单的1%入手,任何梦想都能实现。美国作家汤姆.康奈兰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让我对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么,如何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精进呢?

一、转变观念,寻找那1%

书中,足球教练想帮助孩子们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好的运动员,于是寻找了很多能够客观计算速度、距离、重量的奥林匹克竞赛结果,他迫切地想要弄清到底是什么因素让那些奖牌获得者脱颖而出,结果他发现金牌获得者和第四名的平均差距基本在1%之间。这看似微小的差距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们或许无法比别人优秀100%,但是在某一件事上,甚至数百件事情上,我们可以比别人优秀1%。我们可能不会赢得所有比赛,但是我们能够拥有一颗赢者的心,我们始终尝试做得比昨天更好。作者将这种追求卓越的方式命名为“1%法则”。对于我们而言,这1%可以是什么呢?是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是课堂评价精准度的提升?是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还是家校沟通能力的提升?是亲子关系的处理……一切皆有可能。

二、颠倒公式,行动起来


c0be0ca23240b5a92a008ca891d8014.jpg

真正的问题在于:从哪里开始?书中有一个饶有趣味的颠倒公式,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平日里,我们常常因为缺乏动力,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们总是认为如果自己拥有更多的动力,就一定能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提升动机能够带来行动的增长。但这是唯一方式吗?倘若反过来呢?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任何一件小事,一旦你完成了它,你的动力就会增强,然后你就会更多地去做这件事情,之后你就会拥有更强大的动力,这是一个自动供给式的周期循环。看到这个图表,我不禁想起了初入职场的自己。那时,因为缺乏经验,我随时随刻都在行动,都在摸索,备课,反思,精进,所以总是动力满满。或许你也能回想起自己的那些行动力爆棚的高光时刻:撰写出一篇又一篇论文,获得一次又一次奖,荣获一个又一个荣誉?这些难道不是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你继续做这件事的动力吗?所以,提升自己从哪里开始?我想,应该是从做事情开始。正如伍迪艾伦所说:真正开始做一件事就已经成功90%了。

三、刻意练习,全力以赴

追求卓越没有捷径可走,要想有所提升,就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

进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主要是为了改善表现。我是一个极度不自信的人,于我而言,每一次站在众人面前发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第一次站在台上做新教师自我介绍时的忐忑不安,记得在司令台上做新教师代表发言时瑟瑟发抖的感觉,参加活动我只想静静地聆听。但是作为一名老师,缺乏“说”的能力一定是专业提升道路上的致命短板。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进行刻意练习。感谢学校,感谢组长给我这次练习发言的机会。

四、合理目标,与自己比

ea4262caa16013590eddfed8290adf9.jpg
df4561d9b68b3669a6a200cbfe8703c.jpg

曾经,我总是拿自己同那些出口成章的人作比较,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张口就来。然而后来,我发现,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只有挫败感。直到我看到这个图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的目标设定不合理。

这是一张梯度压力表,作者用十个数字来表现人的压力。压力水平1表示我们目前所处的舒适区,2-4是拉伸压力水平区,5-7是拉紧压力水平区,一般需要有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应对,8-10是极限点。以我为例,我想提升自己“说”的能力,我的舒适区是只想听不想说,确切地讲,是害怕说。而我以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像别人一样出口成章,无疑是把自己从压力水平1直接拉升到了极限点,这样不合理的目标才会让我总是败下阵来。但当我把自己同自己比的时候,我才真正有收获。我很客观地评估了当下自己执行这项任务的水平。如果我想要提升,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目标设定在“拉伸”的压力水平,也就是2-4,比如努力让自己假装镇定,至少看起来很镇定。做到了这一点以后,我会思索下次如何提高。如果我能够获得有力的支持,比如优秀同事的建设性反馈,下一次我会将目标设定在“拉紧”的压力水平,即5-7,比如尝试脱稿,努力让自己的发言更有“对象感、交流感”。这样的目标设定能有效地帮助我克服恐惧心理。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始努力,在当下全力以赴。

五、适当休息,交替进行

除了颠倒公式和梯度压力表,书中还提到“制定目标,持续行动应该和适当的休息、深深地生活交替进行”。我特别认同这一观点。教育工作需要用心体悟,身体状况也需要用心在乎。有计划地休息和专心致志地工作一样重要。工作休息两不误,需要很大的智慧,我们要想办法向工作要效率,在工作中找乐趣;偶尔约一两好友,喝喝茶,聊聊天,爬爬山,跑跑步,累了就休息,歇好了,再前行。短暂的休息能让工作更高效,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闲暇与舒适。

六、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1%法则并不是让每一个人瞬间变得完美,而是让我们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并非每个人都能变成特级教师,但每个人都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都说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当我们经历一个又一个21天,我们的刻意练习就会变成做事方式,因为习惯成自然。

在《最强大脑》第八集开篇自我对白中,经济学家薛兆丰说:“昨天已经登高望远,明天你还需要攀登吗?当然,不破不立,人生就是要一再打破标签,重塑自我。”李诞说:“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座山,但是多少座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选择绕过去,还是勇敢地爬上去。能不能登顶不知道,来都来了,你就登一下呗。”王耀庆说:“我是演员,也可以是歌手,视频博主,我已经尝试过这么多的事情,待在舒适圈不好吗?还要继续破圈吗?我不想停下。山顶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攀登过。”攸佳宁说:“圈层已经是过去式,向前的突破,如今已经变成向上的路径选择。去年,我们是画了一个圈,以求破圈。如今,我们是垒了一座山,以求登顶。”确实,不破不立,为了自己的成长,为了兰花的成长,我们要跳出舒适圈,竭尽全力精益求精!时刻保持警觉,一切皆有可能。我相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