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缺性,是缺爱
| 作者:黄小檬
原创作者,擅长书写两性情感心理。新浪微博头条文章签约作者,知乎、简书、搜狐、百家号专栏作者;用个性和清醒的文字,浇灌猩红的情感之花。公众号性情美学,喜马拉雅电台:性情美学|小檬夜话。
更多原创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性情美学
每日更新,精彩不断
更多原创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性情美学你不是缺做爱,是缺爱
文/黄小檬
曾经有一位同性恋姑娘,和我说起她的父母:他们都很有才华,但从没有给过她爱,因为他们都只爱他们自己。
他们的婚姻一直就是在相爱相杀里度过,根本没精力去顾及她这个女儿。
后来,她逃离了这个噩梦般的家庭,却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她明白,她的内心依然是没长大的,因为从未被爱浇灌过。
她恨父亲的暴虐,也恨母亲的软弱。她几乎不知道,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她不停恋爱,不停失败。不停用身体换取爱的感觉,却依然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在她眼里,别人无条件地对她好,宠着她顺着她,那就是爱。当爱被收回,她就一次又一次地痛不欲生。
她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甚至是嗷嗷待哺的那种。
她不知道,这不是爱,只是控制、索取和依赖。
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将亲子关系处理得很好。也正是这样,才会使那么多的人,都怀着一颗“缺爱”的心,在这个世界上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王朔的《致女儿书》,某种意义上是父亲写给女儿的情书。有一部分专门谈爱。他希望自己与女儿之间最重要的情绪,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
缺爱,并不一定就是父母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父母每天就在身边,却从来不知怎么去爱他们的孩子。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总有一些滥情的人,会用身体的饥渴作为欺骗感情的理由。但你有没有想过,让你饥渴的,并不是你的身体,而是你的心?
一个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认可和接纳的孩子,他的内心其实是一直在渴求着接纳。
他渴望亲密无间的关系,渴望着别人的赞许,渴望着在别人的眼光中获得存在感。
这种内在的需求,会表现在身体上,会让每一个毛孔、每一寸肌肤,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抚。
从而也表现在性。身体的接触、异性的抚触和赞美,完美的一次交融,都可以满足那颗极度缺乏认同感的心。
然而,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是稍纵即逝的。性的安慰,只能是杯水车薪,只会让心理的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你以为你缺的是做爱,其实,你真正缺的是爱;你以为你是性的饥渴,其实,你是心的饥渴。
所以说,想从根本上解决滥情或性饥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饥渴的问题。
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缺爱,缺安全感?是因为你一直不被认同,也不认同自己。你根本不爱自己,不了解自己,又不愿去与自己和解,不愿去提升自己的内在,谈何爱与被爱?
大部分的人都不爱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爱别人。我们都习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折磨自己、评判自己、忽略自己。
我们都知道,我们没办法给别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对自己了解越深刻,才能越深刻地去洞察别人。同样,越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越健康地去爱别人。
所有这些,都需要你启动你的生命力和能量,去做一次自我关爱的寻爱之旅,从而由内而外,最终获得自己的蜕变。
爱,不应该依赖别人给,而应该发自你的内心。同样,安全感也不是别人 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尼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
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能重新塑造你的,只有你自己。去爱自己吧,世界也会爱你。
每个周三晚十点,
我会悄悄地来到你身边,
带着妖艳的文字,温暖的声音,动听的音乐,
陪你入眠。
| 作者:黄小檬
百万文字原创作者,专注研究婚姻两性情感心理。用个性、清醒、独特的文字,浇灌猩红的情感之花。公众号:性情美学,新浪微博:@黄小小檬,喜马拉雅电台:性情美学 | 小檬夜话。
尾端歌曲:公众号首页回复“尾曲”告诉你
更多原创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性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