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乞者》之思
鲁迅先生《求乞者》原文字数不多,容我全文引用只当好东西分享一下。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留传于后世仍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灰土,灰土,……
………………
灰土……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莫非先生是个冷漠,没有同情心的人?非也!
一、文章反映先生直达事物本质去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直达事物本质,有着悲天怜人大情怀的人才会去挖掘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不幸”的根源,而不是仅仅看其不幸的表象,这是基于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者思维方式。
二、反映先生着手宏观去解决问题的方式
有着宏观格局的人才会从根本上去考虑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救一个人不如救一批人,唤醒其精神觉悟远甚于形式上的助一时之温饱。
三、反映先生内心强大心态良好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有着良好心态内心强大的人才有这种坦然,我怎样对人也接受人怎样对我,即使活成我对面那人的样子。三观稳定是非明确,才凡事对人対己都敢于本着同一原则。具有独立评判精神的人才不会受世俗的道德、认知绑架,什么宽于待人严于律己之类,不去人云亦云,不做软弱心善的滥好人。
借着先生的思维方式再说点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关于惠民政策。国家惠民政策初衷肯定是好的,再富裕的社会也有着因各种原因急需救助的人群。而受助对象的难免鱼龙混杂,造成基层矛盾重重,工作量巨大,特别是从救助对象的筛选到救助措施的兑现。曾经听说过低保户审核工作中完全类似笑话的事情,在对低保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现场核实的时候,预先得到消息的低保户四处寻地方暂存家里的大宗电器......存在这种现象,是发自于观念:不以受助为耻,反倒窃喜于不劳而获,窃喜于有着钻政策空子的智慧和人脉。那么在落实惠民政策的同时,辅之以唤起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的宣传,从观念上扭转才是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