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一)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307人  EvanForEver

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做到面对一个管理问题:
1.能够判断该问题能否用信息技术支持,知道如何支持,知道如何优化;
2.人的因素和信息技术的因素如何在该问题中起作用;
3.为解决问题企业需做出何种改变,包括流程、文化、组织结构、管理模型/模式等。

一、概念:管理

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是组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采集到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的总称。

管理的层次 不同管理层次的信息特性

信息分化:数据 信息 知识

  1. 数据(Data)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是未经解释的信息。
  2.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数据和信息的转化: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 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如: ISBN)
• 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数据+背景=信息。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
• 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信息+经验=知识

二、概念:组织

管理的客体就是组织。

组织结构类型:根据享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的分类法,可将企业划分为5种基本结构

  1. 创业型组织结构
    具有简单结构的组织,往往是创立不久的小型公司,处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由一个老板和一个经理管理。
  2. 机器型层级组织结构
    存在于变化相对缓慢的环境中,是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大型层级结构
  3. 专业层级型组织结构
    这类结构的典型如律师事务所、学校、会计事务所、医院和其他基于知识的组织。这类组织依赖于知识和专业人员的技能,这种结构受部门领导左右,集权程度较弱
  4. 事业部层级型组织结构
    一般按产品来划分,事业部有较大的自主权,它在发展自身产品方面有绝对的决策权,自己下设市场部,生产部等。
    但事业部不是完全子公司,其一是有些事务还是全公司管,如大公司实行后勤的统一支持,其二是它有为全公司服务或管理的义务
  5.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一维是职能部门,另一维是项目,第三维可以认为是项目经理。
    对于弱矩阵式,项目经理只是以项目为中心,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相当于二维矩阵型;
    强矩阵式的项目经理有相当大的权限,构成了三维矩阵型。矩阵型组织比机器型层次结构更能创新,比专业层次型结构更为灵活,比简单的创业型结构更具持久,有效的动力。

三、概念:信息处理

•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 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 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 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四、概念: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mis大发展的背景

社会信息化建设建设阶段:从社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2、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3、企业信息化阶段
4、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五、概念:系统

系统重要概念

  1. 分解(Decomposition) :
    • 将系统分解为更小的更易管理和更易理解的组件的过程
  2. 模块化( Modularity) :
    • 将系统分解成相对统一大小的模块的过程
    • 模块简化了系统设计
  3. 耦合(Coupling) :
    • 表示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如: 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相互耦合
    • 期望:低耦合
  4. 内聚(Cohesion) :
    • 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 如:离内聚模块能独立执行单一功能。
    • 期望:高内聚

耦合和内聚的关系
1. —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的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越小。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2.耦合小使得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
3.内聚大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

六、概念: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人、数据流程和信息技术的集合体,四者相互作用以收集、处理、存储和提供支持组织运行所需的信息。

常见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关联人员

系统用户:使用或受信息系统影响的“客户”。关心系统功能和系统易用性。故,开发人员同系统用户交流时应保持在业务需求层面,而不是技术需求层面。

当今信息系统的业务推动力

七、概念:模式

模式(pattern) 指—种工作或运作方式,或称为范式。兼有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执行
步骤运作过程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八、概念:决策

定义:决策是人们为达到—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决策类型

九、概念: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是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且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

  1. 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包括企业内部数据和与企业相关的外部数据;信息的传输要畅通
  2. 分散或集中地对整个企业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相应地建立起分布的或集中的数据库系统。
  3. 按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选择不同的加工和整理方法,有时候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跟管理科学和企业经营学的知识有关。
  4. 对数据和信息有效地利用并尽可能地应用于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获得的数据,除了应用于管理外,还要尽可能应用于决策。

Mis的三要素及三组件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环境

影响MIS建设的因素多种多样,作用各异。

  1. 生产过程的特征差异

  2. 组织规模的差异

  3. 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4. 组织的系统性
    组织系统性:是指组织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特征
    • 高系统性组织:是指组织中各构成要素(部门、岗位)具有明确的功能,要素间具有明确的联系方式,功能和结构是可以被清晰认知
    • 低系统性组织:由于流程的不可认知性,功能难以描述,在分析中会被认定为不产生对决策有关的数据。所以,这种组织既无法进行精确的定义和理解,也无法进行量化分析

  5. 应用者因素的差异
    人机和谐是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基点
    • 人性化界面
    • 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
    • 不断提高终端用户的信息素养,扩展系统应用能力

mis与现代管理方法

mis建设的目标:
• 对原有系统的模拟和仿真: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将人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
• 对原旧系统的改造和提高:应用现代管理方法,改进或改造现有系统,使企业的管理在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达到—个新的层次。

mis中的常用管理方法
  1. 制造资源计划 MRPII
    目标是通过反馈库存和车间在制品信息,制定生产计划,在保证按期供货的前提下,减少在制品和库存的资金占用。
    主要解决物料供应与生产计划的矛盾、计划相对稳定与用户需求多变的矛盾、库存增加与流动资金减少的矛盾、产品品种多样化与生产活动的条理化的矛盾。
  2. 企业资源规划 ERP
    ERP对MRPII 作了以下方面的扩充
    • 对外延伸:增加了供需链管理和战略决策支持两方面的功能
    • 对内精化:主张以精益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
  3. 准时制生产 JIT
    追求的是“零库存”,即在刚好需要该零部件时,刚好把它生产出来并送到需要的地点
  1. 最优化生产技术 OPT
    强调物流优化(传统:生产作业优先级等)
    正确认识影响制造系统产出率的瓶颈环节,通过优化瓶颈环节的物流,提高制造效率,并对所有支持瓶颈环节的排序计划的工作环节排序。
  1. 敏捷制造技术 Agile
    • Agile制造没有固定的生产模式,强调生产组织和过程的动态联盟,
    • Agile制造联盟中,有—个核心企业作为盟主,该企业通常是创新能力较强,而且有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时又有—定结盟号召力的企业
    • 盟主通常从发现市场的特定需求开始,但其生产能力却不足以支持这个特定的市场需求,因此,它通过结盟方式虚拟地构造—个生产系统,由自己生产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其它结盟企业与之配套,共同发挥自己的优势
    • 这种生产系统的优势在:—能敏捷适应市场,二能充分利用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