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者师”的子夏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是年龄特别小的。
可他的成绩却不差,是“孔门十哲”之一,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
在孔子眼中,子夏的领悟力很强,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论语•八佾》篇中说: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再绘画。”子夏问:“礼也是这样吧?”孔子说:“子夏启发了我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在这段话中,孔子用绘画做比喻来启发子夏,子夏马上领悟到,一个人先有仁德之心,“礼”才会显示他的用途。
能够用心思考,触类旁通,这样的学习态度让孔子非常高兴。
另一方面,子夏非常强调学习方法的可操作性。
比如:
1)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学一些新知识,每月复习所学的,就是好学了。
子夏在这里教授了具体的学习方法。
2)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当道德标准不再高不可攀,学习儒学就成了相对容易的事情。
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去学习,学习还有余力的人就去做官。
子夏强调的是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不忘实践,实践之后莫忘继续学习。
孔子过世以后,子夏在西河教书。
他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与同学子游的争论,可以看出他独有的教学方法。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之事还可以,但这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木一样,要分类区别。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恐怕只有圣人吧!”
子夏认为教学应该从人人可行的洒扫应对进退,这些基本事情做起。
然后再依据个人资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其一,入门容易,让人觉得学习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其二,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从日常生活点滴中修行与积累,在“习”中得到体悟。
子夏结合实际,与时俱进的经世儒学,使得他的理论被当时的王侯贵族等广泛接受,连魏国国君魏文侯,也成为了他的弟子。
可以说,子夏是孔子弟子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