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贵州省

如果你有一颗文艺胃,可以啃啃这《路边野餐》

2016-09-18  本文已影响23人  8bbb569d8b19

路边野餐

你小时候的英雄是谁?你还记得吗?我不太记得了,但想想也许是某位可以一顿吃八大碗饭的人士,也可以是某位折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的小朋友,你可以因为现在想来觉得可笑的某个理由而在某瞬间崇拜某个人,谁规定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不是吗?

在电影《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心中,他的英雄就是他坐过牢混黑社会的姑父,从主流价值观来看绝对不是英雄,但毕赣就崇拜他,认为他是英雄,并一直在心中有个要拍一部关于姑父的故事的情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英雄的定义应该是多元的。

这绝对是一部文艺片,毕赣深受台湾文化影响,从侯孝贤到台湾音乐,都渗在电影里。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没有耐心,实在会撑不下去,有人说这电影是要去感受而不是看的,倒也有几分同感,你要去感受贵州凯里的风光,感受中国农村的生活,农村人物的特点、状态,感受一位江湖人士的诗意而惶然的人生,不要去想情节,追求情节你看不下去!

有点可惜的是经费太低,没有把凯里的美景拍出来,视觉享受欠缺,画面粗糙但自然。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有一些比较有创意的角度、转接,有艺术气质而无故作匠心之态,是部比较有灵气的电影,我想这归源于导演是位诗人。

是的,这是一位诗人拍的诗电影,导演自己写的诗贯穿整个电影,通过男主用中年贵州方言低沉而缓慢地吟出,结合慢镜,你会惘然,这是诗还是电影?同样让你惘然的是,这情节是现实还是幻想?导演喜欢佛学,电影一开始就是《金刚经》选段,大概是想表达虚与实的虚幻吧。

男主的设定挺有意思,一个混黑社会的整天念诗,这种结合一向是笔者喜欢的矛盾、荒诞结合,这让人想起电影《低俗小说》里念圣经的那位黑人,那是昆汀荒诞里的幽默,而这部电影的这种设定又是荒诞里的什么呢?我猜是惶然吧,因为据说电影的名字原来是《惶然录》,因为团队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传播所以要改成现在这个有点伪文青味儿的《路边野餐》。惶然是一种什么状态?试试代入男主角色看看能不能感受到一丢丢吧。

电影里的人性:男主同母异父的弟弟,一个要卖儿子的人,但却用心给母亲修建墓碑,同时又因为母亲把房子给了男主而心怀怨恨,人真的是复杂的动物,不能只用好坏去区分。

电影里的道义:黑社会老大的儿子被人砍死,老大的观点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觉得儿子混黑社会被砍死是正常的事,完全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是他儿子死了,还被仇人买凶把儿子的手砍断,觉得这是侮辱,这种观点大概也是通常所说的盗亦有道,江湖上的“义”吧?

电影里的爱情:男主单身、弟弟单身、诊所阿姨单身,黑老大单身(都曾经不是单身,都不能好好地在一起),硬插进去的一段青春爱情戏,男的苦追女的,女的爱理不理的劲儿,不知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爱情观?

电影里的生死:男主的侄子是男主母亲的重托,代表着生吧,传宗接代的文化,诊所阿姨儿子的死、老情人的死、男主前妻的死,黑社会老大儿子的死,不管是谁的死,都是轻描淡写带过,尤其是提到男主前妻的死时的电影场景是男主在有雾的弯曲的山路上边开着车边和以前的小弟聊着家长里短,然后顺便问了句前妻去哪里了,小弟回答死了,然后怎样我已不记得,记得的是那一刻我血泪奔涌,如此淡然的谈生死,导演佛经没少读啊!可是这种淡然的处理方式比那种浮夸哭哭啼啼的煽情方式厉害太多,高低就是这么见分晓的。

很可惜没能和导演直接交流,因为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是很让我困扰的,就是洋洋坐船的时候扣衣服扣子,扣错了,这是无意为之还是刻意安排?

码字真的很累,为什么在大热的天在没有收到任何报酬的情况下逼自己码下这些字,没别的,就是想鼓励中国能多些这种非主流的文艺电影,同时也欣赏导演的才华,不明白年纪那么轻,怎么思想那么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