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一天/杨幺
绵绵的晨雨带着炊烟,公鸡打鸣,平凡的一天从睡梦中醒来。
坐在床上,恍惚了好一阵梦里的难过。记得,在梦里,哭了好久好久。那种懊恼、伤心,就像每一次高中数学考差了的时候,情绪太过于真实。以至于,清醒了,它也还在梦里。
我伸伸懒腰,奶奶坐在屋门口,木制的小凳子放倒,套上一只胶鞋,鞋底朝上——玉米籽就从鞋底参差的沟壑里掉落出来。玉米剥落的声音,房檐滴水的声音,大鹅从鱼田回家觅食的脚掌声,还有燕子扑扇翅膀从房顶的电线杆上飞进屋巢的声音,似乎是一首和谐的曲子,在这个清凉的早晨奏响。
吃完奶奶温热在灶上的早饭,听奶奶说着小话。
(一)
门口的高粱地里,高粱长得葱郁了,已经结满了籽儿。
关于栽高粱,奶奶说:“高粱是栽,豇豆是点,秧苗是插。”高粱的播种是先把种子密集地洒在一起,等到它们长出一指高的苗再进行移栽。高粱与其他苗子不一样的是,在将它们拔出土以后,要将根部的原生土洗干净,再移植,才容易存活。每一窝只放大小长短相同的两株苗。
七舅公栽高粱讲究得很,但是活也做得精细。当年,他们一起劳作时,奶奶没少被骂。七舅公讲究一个窝对窝,根对根,叶对叶。
很长见识的是,播种和移栽高粱都是需要一个好的期会。比方说,有些日子不可栽高粱,其中说法种种,颇有庄稼人的学识。细细想想,所谓的天时地利,也就有几分让人信服的道理。
高粱,从一颗种子开始,到长出秧苗,结出籽,收割打磨成高粱粉,再上桌为一道粗粮佳肴,并不是一件易事儿。奶奶今日要做的一件事儿就是把高粱捆扎在一起,避免被风雨吹倒。
玉米被吹倒了,将掉落的玉米掰回家就可,但高粱伏地,籽儿就跟着落到土壤里,捡不起来。所以,它总是金贵许多。
(二)
我家的老房子被鉴定为危房,政府派人推掉了,要求住户在推掉老房子的原址上至少种三年庄稼,可以有一定的补助金。老房子已经许多年没有人住了,奶奶答应了推掉它。
我记得老房子里面,冬暖夏凉。我记得下雨的时候会有屋檐水滴落打出泡泡来,我记得屋门口有一个石磨,我记得房子前有一棵枇杷树。我也记得,有时候砖瓦落地,有时候屋子漏雨,有时候踩一脚稀泥。
第一次看到那一亩平地的时候,心中仿佛缺了一块,关于儿时的回忆中介物已经消失殆尽。或许也是一个时代的慢慢结束了。这是第一次萌发把它写进一个故事的念头。
不是歌颂,不是记录,只是存档一份怀念,大概是三年前。
土房子,地基是石头,主要材料是泥,现代房子中的钢筋就是土房子的竹编,作用是一样的。房梁一般是几十年的老木头,封顶防晒防雨的是瓦片。
会修土房子的人,就那么几个。村子里的土房子,当年都是他们几人一家家修起来的。老去的,记不得的那些人…就像我家的土房子一样,被推掉了,慢慢地被人们忘记他们与土房子之间的联系。村子里还有两个古稀之年的老爷子也是当年会修土房子的人,在村子里倍受敬重。
我想要知道一些故事和历史,慢慢记录,慢慢探索。
(三)
奶奶的姊妹兄弟里面,我最熟悉的是七舅公。奶奶是最小的一个,他们一共有九姊弟。奶奶说起的,只有三姨婆,六舅公,八舅公。其他的人,大都在小时候就夭折了。除了七舅公,其他的长辈我都没有见过。
奶奶说起他们小时候,家里很穷。奶奶出生在1949年,那个年代农村每个家庭里都有好几个孩子。有的根本养不活,有的活下来却是要过更苦的日子。
我奶奶会认一些字,她说自己上过几天学,只学了“毛主席好,毛主席领导革命胜利”一句话,然后就发了疹子,一个月没有去上学。
家里就不再让她读书了,一个是她已经大了,一个是家里穷,再一个她是个女孩子。
奶奶到现在都不会写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如今,每次去银行办理,或者是遇到签字的事儿,她总是让我帮她写名字。
我曾经动过教奶奶写名字的念头,她总是拒绝。我询问奶奶,为什么可以认字却不会写呢?她今日告诉我:“没学过写字,字写得太丑,不想写字。”
或许,奶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一份埋葬在岁月里的几分遗憾吧。
奶奶离开她的家,到这个玉田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在这个与她血缘无关的村子里,一辈子就过去了。
或许吧,有一天碰到了奶奶的兄弟姊妹的后辈,也是互相不认识的。所以血缘关系,有时候也是很脆弱的,特别是至亲的姊弟之间。
话说回来,珍惜一辈的情分就够了。下一辈人又自有姻缘,倒也不必太过感慨。
吃过晚饭,和奶奶出去散散步,牵着奶奶的手慢慢走,就像小时候她牵着我一样,我是奶奶带大的孩子。
年纪越大似乎越不避讳老去,奶奶轻巧地说起今年她已经过了七十古稀了。我选择逃避,或者是带过这个话题。
我是个比较俗气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挣钱,给奶奶买新衣服,让她安心打牌(奶奶打的小牌钱,每次输赢不过十几块钱,但她还是很心疼)不在乎输赢。
当然最想的,还是带她出去看看小镇以外的世界。
回到家,和奶奶打牌消磨时光。尽可能让着奶奶赢,打牌也不要搅了她的好牌,尽量让她开心。其实,这牌打了三个小时左右,输赢也就在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