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发现式学习”和传统学习哪种好?
日更编号:102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欧洲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也是脑科学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他写了一本书《我们如何学习》,书中提到了两种教学方式:
假如你是一个小学的数学老师,准备给孩子们上一节课,讲一种没有讲过的新题型,你认为下面两种方法,哪种效果会好一些?
A、你先把题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计算,一节课45分钟,其中30分钟时间用来自由学习,15分钟进行点评和讲解。
B、一上课就明确的告诉孩子新题型的要点是什么,如何解题,并总结步骤。讲完后,做一些习题。
如果告诉你第一种方法是很多教育专家所推崇的“发现式学习”,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发现知识。第二种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你又会怎么想?
科学家做了很多个研究,不同的学科都做过实验,结果是第二个听起来传统的方法教学效果更好。甚至哪怕是很聪明的学生,把真的把新题型解出来了,他掌握的程度也不如传统方法教出的学生熟练。
那这里面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那么又是有什么关键的因素在影响学习呢?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这个结果是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有关的,那么又有什么原因会影响这个积极的因素呢?
第一,和学生的能力和及时的获得感有关。传统的方式教学,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迅速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聪明一点的学生做得快一些,普通的学生做得慢一些,但是都可以做得了。如果是发现式学习,如果旧有的知识无法为新知识提供帮助,这个难度就升级了,返回让很多学生感觉很难,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会带来挫败感。即使是聪明的孩子也是如此。
聪明的孩子可能研究出来结果了,如果没有多次的练习,也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题有可能就忘掉了。
第二,和是否有能力获得高阶的认知有关系。如果题海战术对于某些学生有效,那么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学生照猫画虎的能力提升,对于题型很接近,不会大变化的题目,通过模仿,就容易解决问题;另一种学生则是总结出了规律,这种能力就是高于题本身的“高阶”技能。甚至可以涌现出出题人的视角来审视题目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长期的学习积累有很大关系,比如和旧知识的连接,联想、类比的能力,多学科相互借鉴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都是成人后需要具备的优秀能力。这种能力会给人一种自信,让学生敢于挑战,敢于积极地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
第三,和好奇心有关。好奇心的本质也是经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之后,有了获得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保持好奇,保持探索,不断的有获得奖励。比如有好奇心的学生会想着,老师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课,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一样,驱使着他好好听讲,快速思考。
而以上的三个因素,最终的结果就是激励学生积极的动脑筋,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自我挑战。而差学生是另外一个负循环,能力不够没有获得感,不去积极的参与,不爱动脑筋,又导致了后续的知识学习无法跟上。
只要是不积极的动脑筋,学习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导致不爱动脑筋的情况很多,比如父母的唠叨,影响孩子的心情和专注;不正确的提前学习削弱了孩子的好奇心,强化了孩子的自以为是;抄写、走捷径获得答案;强迫多做题,导致孩子厌恶等等,都是会影响孩子学习的。
如果可以总结一个可以提升学习成绩的本质方法就是想办法解决孩子积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习有获得感。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讲,希望成绩的好的需求是一种存在的,区别是有的孩子知道怎么就可以好,有的孩子则是无能为力。
发现式学习和传统学习哪种好?其实,无论哪种方法,对于个体来讲,如果不注重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都不会是好方法。
而对于集体来讲,全部是聪明学生,发现式学习稍作改进的话,对他们来讲最有效;对于传统的班级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