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年华|过年贴春联儿
郑重声明:本文参与喜乐年华征文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辟邪除灾,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
一到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一贴,感觉门楣生辉,看着喜庆,有过年的味道。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这样写到: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古代,每当正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刚刚升起,人们就把旧的桃符换下,贴上新的桃符!寓意着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景象!桃符就是指现在的春联。
春联上的词,要求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春联内容丰富,有勤劳致富的,有恭喜发财的,有歌颂盛世的……总之,都是喜庆祥和的好词儿。
对于写春联的事儿,我比较熟悉,因为从小时候记事起,爸爸一到过年就写春联。
爸爸虽然没啥文化,但是喜欢书法,特别是行书,写得有板有眼。
他爱逛旧书摊,看到卖毛笔字帖的书,就蹲下来看半天,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买回来模仿。他也喜欢毛笔,遇到心仪的毛笔也买回家,家里大、中、小号的毛笔有几十支。
爸爸没事儿的时候,经常用手指在衣服上划拉,揣摩写字技法,有时候在废报纸上做大量练习。
爸爸是村子里写毛笔字最好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来找爸爸,比如,结婚写婚联儿,记人情往来帐,村里大队写宣传标语,过年写春联儿等等。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富裕,爸爸写春联贴补家用。
刚进腊月,爸爸就会去城里的商店挑选红纸,要走好几家比对,买那种质量好的,颜色浓的大红纸,每次批100多张,再买来墨汁,金粉,亮油等材料。
买回家的红纸,要用裁纸刀按对联儿的宽窄裁开,裁纸有讲究,纸上面的白边要留着,用来写房门的对联,一张红纸要裁剪合适,不能裁出废纸。
写春联时,毛笔的粗细和红纸的宽度要匹配,企业厂矿的大门春联,红纸要裁得宽一些,笔要粗一些,这样写出来的春联显得庄重,有气势。
书写春联之前,要按对联的字数叠成均匀的格子,字写在格子的正中央,以免不匀称。
爸爸还专门买了写对联的书,参考着写对联,他经常自己创作对联内容,特别是屋子里中柱的对联没有参照物,需要写四句话,要押韵顺口,有寓意,需要自己发挥,我能记住的不多,比如:
宜入新春乐淘淘,农家户户喜眉梢,大步迈向致富路,齐夸党的政策好。
……
一开始爸爸写春联用墨汁写,红纸黑字挺好看,那时候,人们也不挑,是春联就行。后来发现黑字用金黄色油彩勾边儿更好看,但是很麻烦,要等墨汁干了之后才能上色。
放学的时候,我也帮着勾金边儿,从那时起,我也喜欢上了书法。
爸爸写的春联后来又发展成直接用金粉加亮油调和在一起写春联,红纸金字,更显得富贵吉祥。
腊月天气,东北的农村天寒地冷,屋子取暖主要靠做饭时烧灶坑,只有火炕是热乎的,写完的春联铺了一炕,等字迹干了之后,按上下联和横批放在一起。
村里的邻居大多到家里来买,张家刚买完,李家又来买,有时候买少了,又回来取,年前,家里像集市一样热闹。
对联多的时候,我和妈妈也去附近市场去卖。妈妈事先准备一块大塑料布,对折过来,用做活计的针线比照对联的宽窄缝成一个个格子间,把对联放在格子里。
到了市场,把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四周用石头压好,再带一个抹布,塑料上面落灰了,就擦一擦,爸爸毛笔字写得好,所以卖得很快,虽然天气寒冷,但是能卖到钱,还是很高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银行,商场,保险公司都免费送春联,爸就不再写春联卖了,但每到过年的时候,爸爸还是会买上几张红纸,给自己家写春联。
商家送的春联虽然包装精美,字体印刷得毫无瑕疵,但总感觉少了写春联的乐趣和贴春联的意义。
贴对联有讲究,面对大门右手方是上首贴上联,左手为下首贴下联。
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音,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老家贴春联一直用白面打的浆糊,妈妈用一个小盆把白面用凉水融开,然后从灶坑里扒出做饭后还有余热的柴禾,小盆坐在上面加热,拿个小棍子不停搅动,以免出面旮瘩,面糊粘稠以后就熬好了,这样省事儿还省火。
贴春联的时间最好在大年三十那天的9点之后,中午12点之前,提前或靠后都不合时宜,老人说这是辞旧迎新的最佳时间段。
其实,现在人们已经不注重这些,城市里有的人家在二十八九就已经贴好了,因为要出门过年,也等不到大年三十。
农村贴春联的地方很多,除了大门,房门,屋门,中柱要正常贴春联之外,大门口要贴上出门见喜,井台要贴上井泉大吉,鸡窝、猪圈、鸭架、狗窝等牲畜住所,要贴上六畜兴旺,屋里要贴上抬头见喜。
一进院子,到处都能感受到春节喜庆的节日气氛,大红纸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天降瑞雪,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此时,房门两侧的大红灯笼已经点亮,发出红色柔和的光,灯光映照在对联上,映照在飘扬的雪花上,远远望去,显得更加温馨祥和,别有一番韵味。
去年过年,我自己也写了春联,虽然写得不好,但也表达了一份祝福,其实字写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情怀,今年过年你也写一幅吧!
福字不是我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