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就是一张“藏宝图”……
昨天一期的《奇葩说》讨论的话题是“该不该克制在朋友圈秀晒炫”,我的观点是不必克制。微信作为社交媒体,本身就自带分享和连接的属性,因此分享什么不是重点,它是一个初衷,分享者拥有这样的需求和权利,这是其一。
再者,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长久的圈层,都说磁场是相互吸引的,你在朋友圈里展示的这一面,我若欣赏,自然增加了亲密;我若不屑,那点个赞表示已阅,或者选择无视,这点包容心还是可以有的,毫不费劲也皆大欢喜。如果实在有那种分分钟晒个十条八条严重污染朋友圈的,拉黑也罢。
但我今天特别有感触的是邱晨最后暖心告白中的一段话:
“马薇薇能做到的事情,我可能做不到,但如果连她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一定都做不到,她迄今的一切成就,都会是我的希望。在她身边那么久,我一定也不会太差。人生在世,我们能够获得的物质是有限的,可是有一种东西是无限的,那就是可能性,朋友圈和朋友间就充满这种可能性。”
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人的成就是Ta身边要好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科学,但它至少说明一个道理,人和人是会相互影响的。选择由什么样的人来影响我们,基本上也反射出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朋友圈人数已达上限,有的人整个通讯录不到百号人,每天滚动的信息我们追也追不完,但总有那么几个人,我会习惯性地主动进入他们的相册,像翻阅一本书一样,翻阅他们的最新动态。
我想分享几个朋友圈中的人,他们不是网红也没什么特异功能,但在他们发出的每一条讯息里,我都能汲取到很多温暖和坚持的力量。
坚持做一件看似没什么用的小事,一直到它真正影响到他人。
我的微信里有一个小群每天会收到一张小画,手绘的一句英文名言与简笔小插图。看似简单,寥寥数笔,却是每天雷打不动地更新,有一天我很好奇,发这些图文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来了解到,他是我去年上的一个脑力培训课的老师,他当了十几年企业培训师,服务过多家500强企业,在专业领域里口碑极好。但最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三四线小城市的培训师,课酬一节课几百块不到一千,但是他很看好企业培训的前景,自身也不断学习,包括英语和PPT制作,除了考取权威的国际企业培训师,还从国外引进最新的评测系统与课程,现在经常受邀去北上广知名企业授课,课酬高达几万元。
在和他的接触中,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他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在同行业参差不齐的环境中,他坚持提倡为版权付费,也尽力帮助一些年轻的培训师们开发课程。
一花一书一世界,真正的美育在生活里
之前做母婴媒体编辑的时候,有幸认识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当时她还是家庭主妇,因为闲不住,在孩子教育方面又有比较多的心得,于是为我们杂志投了不少优质育儿稿件。
去年开始,我看见她在朋友圈陆陆续续地发些照片,我惊讶于她的审美眼光,简单的花,下过雨的石板,甚至乡下的破旧屋檐,在她的镜头里,色彩和物品都透着一种平和温柔的美感。
她喜爱烘焙和绘画,去年请人开发了一款烘焙APP,潜心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自学UI设计,今年年初,终于看到了她的成果,APP上线了,其中大部分的画面都由她一个人完成,都说作品可以表达人,页面里的细节无不展现出优雅细腻的风格。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发现层出不穷的美好,一个人内心的富足大概就是如此吧。
朋友圈里呈现着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能动地选择看见哪些,屏蔽哪些,
而在每一个选择之间,
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自己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