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83天,8.1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83天
原文阅读: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讲解:
孔子说:学习,就好像追赶什么东西却追赶不上,(即使赶上了,学到了)还担心失去它。
启发思考:
孔子是学习的高手,是好学者、善学者、博学者,是学习者的典范。《论语》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思考、论述和实践,值得细细体悟。
本篇孔子描述了一种学习的状态,表达了一种学习的态度。 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 “及”的甲骨文,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学如不及”是说学习好像抓不到某个东西一样。有时候,我们想要表达一个意思,似乎想清楚了,却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就好像看见那个东西却抓不到一样。“犹恐失之”就是抓在手上,还害怕丢掉了、消失了。当灵感一闪而过却不能及时捕捉的时候,内心就会留有些许遗憾。孔子描述的的这种学习体验非常真切,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习是一个“抓住”的过程,如果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刻在心里、融入灵魂,学习就可能抓不住。李零在《丧家狗》一书中解释说:学习总是要瞻前顾后。瞻前,唯恐学不到;顾后,又担心把刚刚学到的东西丢了。也就是说,学习要到位、要留意、要入心,不断内化,防止学到的知识丢失。
学习是一个掌握的过程。掌握就是“抓住”“抓到”。掌握了是学到了手、内化于心,否则还会失掉。用现代学习理论讲,学习即行为态度发生改变,且稳定保持相当的时间,过后还能表现出来。有的人出去学习,听起来激动,回来后感动,过一段时间就不动了。这大概就是“学不及而失之”。
所以,孔子的学习是“敏而求之”、“默而知之”、“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知之好之乐之”、“学而时习之”……如此学习才能牢固掌握、日积月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关于“如何学习”,我们再对照一下孔子的经验描述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许多人都知道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研究表明,一天就能忘掉70%!但剩下的30%,保持时间就比较长。所以一定要及时复习,反复学习。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知新”要靠全神贯注跟上,“温故”,就是要不断地回头去复习。
这里,再补充更新一下现代心理学关于“记忆与学习”的一些研究。“记忆失用理论”提出,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存储强度,一个是提取强度。存储强度不会随着时间减弱,而提取强度就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但通过复习,提取强度和存储强度都是可以越用越高的。意思是,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但是可能提取不出来;如果多加复习,可以记得更牢固,提取也更便捷。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有些高效学习方法是反常识的。第一,学习的时候多换几个场所,会帮你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而且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第二个高效学习方法是交替学习,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能快速提升我们的辨别能力;第三个方法是睡眠,脑科学家认为,睡眠可以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可以深化和巩固我们醒着的时候学到的技艺。
最后,我们再回到《论语》。可以看出来,孔子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样要求他的弟子学生。与之相对应的,千年后的大儒朱熹曾经警告后学弟子们说:“学者悠悠是大病”!所谓悠悠,就是悠悠度日、无所用心,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是学习者的大忌。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一字一句读《论语》进行到了第183天。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踏踏实实地与《论语》相伴,亲密接触了半年的时间,受益匪浅。汤一介先生说,“读《论语》是一辈子的事,它有益于你一生。读书的目的是要自己受用,是要你自己去领会,是要把那些做人的道理实践在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信,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终身受用无穷。在此,再次感恩弘毅乐学书院和所有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