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韩国电影里的边缘青年,就在我们身边
在七天前推文中(12小时后它神秘失踪了),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部讲述“中国社会边缘青年生存状态”的纪录片。
目前只能在今日头条“看电影周刊”账号内阅读,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
片中“大神”们的生活看似距离我们遥远,可他们的迷茫与困窘我们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切身体会。这一人群的存在也许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它很难避免,但我们还是得正视。
片名中的地名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见到,但如评论所说,这种现象绝不少见
当然,这些迷惘的年轻人绝非本地特产。
在今年创造了戛纳场刊历史最高记录3.8分的电影[燃烧]中,也描写了生活在韩国社会边缘的两类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创造历史的戛纳场刊
电影中看起来令我们似曾相识的年轻人或许是处在转型期社会矛盾的产物。
▼
[燃烧]的故事围绕三个韩国年轻人展开。
李钟秀(刘亚仁饰)与申惠美(全钟瑞饰)是儿时同伴。多年后二人重逢,钟秀努力读书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惠美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打着零工。她正打算去非洲旅行,所以拜托钟秀帮忙喂养自己羞于见陌生人的猫咪。
从左至右:李钟秀、申惠美、Ben
旅行结束后,惠美与神秘富有的Ben(史蒂文·元饰)结伴归来,二人很快开始交往。深爱惠美的钟秀的经常与他们一起聚会,他对Ben的身份感到怀疑,也在Ben袒露出“烧塑料棚”的爱好后陷入迷惑,最终依然要面对惠美无可挽回的消失......
令人意外的是,[燃烧]在韩国公映后不仅没有因为在戛纳上的超高得分而受到热捧,反倒票房不利,还遭遇不少恶意评价。
韩国影评网站NAVER上的热门差评画风大致如下:
“我睡得很好”
“赞扬这部电影的人是假的”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说什么”
......
批评的理由看起来简直可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论被踩的数量也不少
是[燃烧]曲高和寡,还是自身质量堪忧?是影评人脱离群众太久,还是观众审美奇葩?
盲目迷信权威固然愚昧,缺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也不值得骄傲。
[燃烧]的“隐晦”其实有迹可循,它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原作就曾被不少读者划为“读不懂”行列。针对《烧仓房》的解读也一直有着多种讨论、猜想。
选择改编村上春树的小说,着实费力不讨好。回顾下此前改编自村上小说的影视作品,不是关注者寥寥,就是在万众期待下华丽扑街。
村上庞大的读者群让观众难免对村上的影视改编作品要求更高,其压力不言而喻。
最惨烈的就是[挪威的森林]没错了
并且,一位韩国导演改编日本作家的小说,未免显得太过冒进。先不论两国文化间的差异性,导演能否在电影中保留原著的风格也是一大难题。
不过如果导演是李沧东的话,我们对成片的担忧多少能打个对折。
从豆瓣评分看,李沧东的发挥水准一直很稳定
被誉为“作家导演”的李沧东毕业于韩国庆北大学,毕业后做过高中教师,也发表过一些小说,是本土知名的作家。
导演李沧东
1997年,43岁非电影科班出身的李沧东凭借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绿鱼]扬名。20年拍摄6部电影,低产的李沧东对电影创作非常谨慎,而他的影片质量也是有目共睹——[密阳]和[诗]均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绿鱼]是“绿色三部曲”首部
[燃烧]中延续了他自[绿鱼]以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虽然仍旧是现实题材,但本片又着重聚焦于韩国的年轻一代。
为了将故事成功移植到本土,[燃烧]首先改变了原著中三人的角色设定。
百无聊赖的钟秀与惠美
小说《烧仓房》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这个中年已婚男子,结识了一位20岁的无所事事的年轻女孩“她”,看着她交往了富有的神秘男友后,却突然人间蒸发消失在了“我”的生活中。
[燃烧]中“我”变成了青年李钟秀,“她”叫申惠美,神秘男友化名为Ben。
钟秀的旧卡车与Ben的保时捷
要把不到万字的《烧仓房》改编成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细节的填充、再造是不能避免的。
导演对三人的身份设置比原作更多了些阶级对立感,也加入了钟秀和惠美之间的情感纠葛。这让电影中钟秀坚持寻找惠美下落显得更为合理。
[燃烧]还原了原作中的一些隐藏情节,帮我们肯定了在读《烧仓房》时心中留下的种种疑惑。
惠美的腕表出现在Ben的抽屉中,而这是影片开始时钟秀送给她的
最难得的是,[燃烧]保留了小说“虚实结合”的风格,它没有把我们的猜想通过影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那必然会导致影片力度的削弱,并带给观众极度的不适感——虽然让人感觉它透露了小说的“秘密”,但又留人以遐想空间。
本片的演员阵容同样值得关注。
饰演李钟秀的刘亚仁是“忠武路四小生”之一,还是韩国最年轻的青龙影帝。
刘亚仁正是凭借[思悼]中的表演获得青龙奖
史蒂文·元凭借热门美剧[行尸走肉]中的格伦为人熟知,全钟瑞则是李沧东为[燃烧]海选出的新人。
在李沧东的电影中,演员与影片似乎大多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绿洲]中文素利扮演的智障女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她也借此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新锐演员奖。
李沧东经常关注社会边缘群体
[密阳]是李沧东第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它也使全度妍成为韩国首位戛纳影后。
全度妍在[密阳]中饰演了一位承受丧子之痛的母亲
在李沧东的坐镇下,几位主演的表现必定有所保障。
除了村上春树的《烧仓房》,[燃烧]还借鉴了诺奖得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
李钟秀性情执拗,无法控制愤怒的父亲像极了《烧马棚》的主人公沙多里斯的父亲。与沙多里斯相同的是,李钟秀也曾努力为父亲脱罪。
旁听父亲庭审的钟秀
但沙多里斯在《烧马棚》中因为坚守正义不想再为父亲烧马棚的行为打掩护,最终选择跟家庭决裂出走。而李沧东为钟秀添加了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他幼时曾在父亲的带领下烧毁母亲的衣物;
梦中年幼的钟秀看着燃烧的塑料棚时的兴奋深情;
钟秀也尝试着烧掉无人看守的塑料棚......
这都为钟秀在影片结尾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梦中的幼年钟秀
▼
[燃烧]看似在描写男女间的博弈和青年犯罪,但核心却直指韩国社会阶级和人类欲望。
李钟秀代表了那些未就业先失业的青年人。他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却只能靠打零工度日,被琐碎的生活消磨了热情。
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2017年韩国失业总人数为102.8万,整体失业率为3.7%,与2016年持平。其中15岁至29岁青年失业人数为43.5万,青年失业率高达9.9%,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而经合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韩国青年人口失业率为10.2%。(via人民网)
李钟秀并不罕见。青年失业早就变成社会性问题。
父亲的老熟人一见面就自然地问钟秀工作情况
申惠美像是法制节目上的“裸贷”女孩一样,没有稳定工作却借钱整容、旅行,以至于负债累累。能睡到长期饭票是她们毕生的奋斗目标。
我们当然可以简单粗暴地把她们定义为“捞女”,但这些申美惠不过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有多少人不是这样一边为消费主义裹挟,一边被大众审美左右呢。
惠美工友的吐槽,放诸四海皆通
片中,惠美提到了两种人:little hunger,指身体饥饿的人;great hunger,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如果说,李钟秀与申美惠代表的是little hunger,那Ben就是great hunger。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想。做什么不知意,反正就是有钱,谜一样的小伙子。”
钟秀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患寡,患不均
电影保留了小说中对Ben的描述,但更多了细节刻画。
譬如,Ben总是面带笑容,坦言在记忆中自己从未哭泣过,女友们讲解旅行见闻时百无聊赖的哈气,以及谈到烧塑料棚时陶醉的深情。
Ben礼貌而不失虚伪的微笑,他在片中的每次放声大笑都令人毛骨悚然
Ben的财务自由是李钟秀跟申惠美们追求的人生终点。可惜人之道是“损不足以补有余”,他们的贫富差距只会逐渐加大。
诚如马太效应所揭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你为之奋斗的终点不过是他人的起点。
Ben有不认真的资本,钟秀们呢?
Ben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转向追寻更刺激的体验。
可尚在温饱线挣扎的李钟秀、申惠美们内心就没有精神需求了吗?
有。需求固然有层次、有高低,但它们可以是共存的。
然而对little hunger来说,精神需求的优先级只能延后。
钟秀驻足观看的展品
不过马斯洛又说,在客观环境产生一定的变化下,需求层次是可以越级跳跃的。
李钟秀们是选择爆发,还是苟且?可谁知爆发过后等待你的不会是另一场苟且?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出走的娜拉是沦落风尘还是回家,易卜生没有告诉我们。
还有第三条路吗?娜拉的时代没有给予她更多选择。
李钟秀的呢?
本片1080p资源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