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有部《十月围城》的电影。距离上一篇公众号文章,也已过去十个月了。
这十个月,是一种沉积和积淀,也是一种潜伏和等待。就想想那些诸如猎豹、母狮等超级猎手在猎杀动物前的死寂的宁静。自然没有多少人配上这个“超级猎手”的美誉,但更多的人也是为之梦想而努力着和等待着。
我记得去年在印度的时候,刚去没有两个月,我就主动联系大华科技(主板上市监控公司),上虹货架(智能仓储系统公司),看看有没有可能应聘在印度的岗位。可想而知,人家都没有吊我,因为我连被吊的资格都没有。瞬间就明白了差距和需要补足的地方。
去年那家雇佣我来印度开发的公司,由于模式的不清晰和内部高管的矛盾,在我11月底回国的时候,就解散了。
今年的一月份,又有另一家开拓印度的公司(新三板设备上市公司)派我到印度来开发代理商。经过去年的印度各种洗礼,可谓是轻车熟路。
去年在印度,主要集中居住在一个城市“阿姆达巴”,而这次则游走于印度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金奈、班加罗尔、普纳、孟买、阿姆达巴、新德里。每个城市都有见好多人,也更加充分了解了印度的民生结构。
我离开了这家公司,进入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创业板设备上市公司),随机很快会到新德里驻扎,去对接诸如中兴通讯、华为等通讯集成商,并和印度当地的移动运营商进行接触。
海外开发,重点是开发。没有开发则不会有随后的各种产品对接、单据对接或者打包出口等进出口流程。经过这一轮的洗礼,更加明确了其中的差别和不同环节的侧重点。
我的简历,很难看,至少在人事部门那边是这样认为的。HR认为跳槽的频率是两年到五年一次比较合适,我呢则是在一年内三级跳。好处是我一直着眼于印度市场,一个被国内普通外贸人员最头疼的市场。现在想一下,越是头疼才越是需要一个相对专注的人处理不是?
海外开发,又怎么会绕开印度这个超级市场呢?去年还有人叫我到非洲,好像是安哥拉还是什么,我说除非我欠债了,要不我还没打算过去。
去年的文章都是英文编写,每次都耗费不少时间。其实写中文更加有利于百度的收录和阅读。别太介意,我的互联网思维是非常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