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传说中的“三生石”在哪里?
很多人都知道“三生有幸”这个成语。也有很多人读过或说过、见过这句话:愿我们能在“三生石”前相遇、凝眸,结缘。但若问“三生石”究竟在哪里,很多人就说不出了!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三生石”就在天堂杭州。今天我就带你去看看三生石---那传说中神奇的石头,坐落在何方;究竟是何模样!
我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三生石”传说, 传说中圆泽和尚在三生石边与李源相见时吟诵的那首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一直深刻地记在我心中。我曾三次到杭州,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寻访“三生石”。可巧今天有雨,所以同行的朋友(有老有小)建议放弃登飞来峰的计划,我此前登上过飞来峰,此议正和我意。我建议不如我们去寻“三生石”,据说在飞来峰下,不用冒雨登山。大家听我简介,也非常高兴,特别是其中一对夫妻更是兴奋,于是,在西湖灵隐寺外的饭店用过午餐,大家就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向前出发了。
下图、这是“三竺空濛”牌坊,从此向前,“三天竺”即法镜寺就不远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f31a94028db102ed.jpg)
下图、 “三天竺”-法镜寺(未开放)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a63d3b16f1c34d0d.jpg)
下图、 从法镜寺旁,即有通往“三生石”的路标,转弯后,就见到了: 三生亭
楹柱对联: 除灭世间想 了达诸法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ff3897b4ffb68eb.jpg)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佛教认为,众生因其造作的善恶等业力,在六道中死此生彼,循环不已。众生前世的生存为前生,现世的生存为今生,来世的生存为来生,总称“三生”。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上面有今生前世的纠缠!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我们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在有过似曾相识感动的爱情中,相信这辈子的姻缘其实上辈子早已注定。传说,逝去的人会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
下图、 这就是传说中的“三生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66b6566e15a10c9a.jpg)
三生石说明 原文如下:
三生石
三生石:位于杭州“三天竺”法镜寺后的莲花峰东麓,是清初《西湖佳话》所传“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高三丈许,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石上镌刻:“三生石”三个篆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跡》碑文。
据苏东坡的《僧圆泽传》的记载:唐朝洛阳文人李源,因父亲死于安史之乱,满腔悲愤,发誓终身不当官,不娶妻。李源深居下天竺寺修身养性三十年,与僧人圆泽和尚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有一年,两人相约同游四川峨眉,李源提议走水路,而圆泽希望走长安至蜀中的陆路,李源坚持己见,对圆泽说:“我已经不问世事,岂能再回到长安那个是非之地?”得李源所愿,两人从水路出发,船至南浦,见一妇人在江边取水,圆泽突然告知李源:“这是我来世托生之处。这位妇人已有孕在身三年,我一天不到,她就不能分娩,如今既然见面,也就无需逃避。三天后,希望你登门来访,我会以一笑为信。十三年后的中秋夜,我与你重逢于杭州。”说罢即圆寂。李源又悲又疑,三天后,往妇人家探视,新生小儿果然见他微笑。十三年后,李源踏遍西湖山水,期待着与圆泽重逢。一日,行至杭州莲花峰下三生石旁,神思恍惚中忽见一牧童唱着竹枝词缓缓而至,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就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又唱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下瞿唐”。唱完就不知所踪……
历史过了一千年,这块曾与“女娲补天石”齐名的“三生石”,却由穿越时空的友情化成缘定三生的爱情见证。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头记》(《红楼梦》),其书名即源于“三生石”的传说。
三生石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源远流长,深深打动每一个人的心,是因为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汉、魏、晋、南北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交流碰撞,佛教三世因果,轮回转世等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而高僧圆泽和忠臣之后李源之间一诺千金,隔世不昧的友情与宿命的神奇,正好契合了中国人对生命永恒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引发了人们对前世今生的幽思和共鸣。
注: 《西湖佳话》为清初 古吴墨浪子 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435117c062edc71e.jpg)
下图、 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跡 】 石刻于民国二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45c674cc6fe8d50d.jpg)
碑文照录如下:(仅加注标点)
唐圆泽和尚 三生石跡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眉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泝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见。”言讫而化。妇即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知所之。
下图、 三生石简介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657b6cfc87924c7c.jpg)
“三生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里,后又被收录进《太平广记》中,到了北宋,曾二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东坡居士根据这些素材作《僧圆泽传》,明朝张岱把这篇文章编入他的《西湖梦寻》,而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则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明悟禅师赶五戒》的故事,另外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十三之《三生石迹》以及陈树基著《西湖拾遗》中对此都有提及,特别是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头记》(《红楼梦》),其书名即源于“三生石”的传说。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正是这神瑛侍者和修得人形的绛珠仙草下凡引出了一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宝黛爱情悲剧。
下图、三生石中最小的一块,来生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61dfccd171bf596d.jpg)
下图、 三生堂
对联:三生石法性尚存借问几时还棹 九里松景观重现停看群鹤冲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10f14241b3a4a653.jpg)
下图、 从“三生堂”看“三天竺”法镜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792f6aacaf1f45d0.jpg)
附录:
苏东坡《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于)山下。
(李源)遂不果行,反(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李源)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全文完
原题:(原创)“三生石”在哪里? 2010-05-30 12:19 发表
2018.12.01 阅读(1973)| 评论(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