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缭绕的世界
很喜欢许知远的一句话,他说:“每个人看待世界都带着各自的偏见,如果没有,那你对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的看待方式。”
作为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主流的鼻祖——孔子,对于核心思想“仁爱”的解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偏见”缭绕的世界其“仁爱”是讲究一个主次的关系,先内而外,先己而后人。正如《大学》里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毛泽东也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所以不必为了他人的不公和偏袒而抱怨,也不必为了自己的偏见而感到脸上无光。
1、认识的的过程和能力。
从古代部族采集时代的泛神论,到农业时代的一神论,再到现在的无神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达尔文为人文主义的上帝和灵魂的棺材板钉上了最后一个钉子。标志神的终结,人自我也就成为了这个世界一切力量的信仰。
这其实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从懵懂到现在的成熟,从万物到自我。现在的信仰神论,能走向舞台的也只有我们自己本人。
在这漫长的认识过程里,人性无疑是在扩大和蔓延。第一位置不断推向自己,靠近自己的本身。
“偏见”缭绕的世界动物都是肉眼凡胎,其思维潜意识的会靠近自己亲近的人或物。它是一个生物,是要生存和繁衍,这就注定它需要安全感。
生存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因为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经验,是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动物都需有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需要群体的交流。通过群体性的合作,相互转换经验分享知识,从而快速成长,适应这个发展的环境。
所以本能的就会亲近自己的同类,胜过异类;而含有血缘关系的更甚。
2、偏见——人情事故,规避利弊的归宿。
我们人类和动物,本能的潜意识行为就是趋利避害,规避风险寻觅舒适安全的条件。
关于“爱”如果偏向了墨家的“兼爱”这种最高境界的爱它根本就不现实。墨家墨子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内外,有一种侠气在里面。主要就是锄强扶弱,反对一切压迫,伸张全面的正义。
所以在战国时期,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最后搞得内外不是人。墨家这个组织很快也就运行不下去,资金人缘和思想的完美主义,根本不现实。
做人还是要自我一点,听从本能和内心。这样才会含有人情味,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但是也不能太过了,变成了偏执,太过于自我,成了自私自利,一毛不拔连鸡毛蒜皮这样的小事都要斤斤计较的人。这样的人比那些主张完美主义履行墨家“兼爱”的人,还要令人生厌和排挤。
不管如何,人都希望能够和优秀有爱的人相处。内心的幻想都是美好的,一旦超出了这个底线,也就变成了极端分子。
4、认识自己,合理中用。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为了追寻最终的幸福目标。
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基本都是相同的,无非就是拥有自己的群体,却都能够平安快乐和谐到老,生活里填充一些精神色彩。
跟自己有关系的人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信。一生之中,能有一个三五知己好友就已经足够了。能有一个伴相扶相持一起白头,就已经烧高香,拜弥勒佛了。
“偏见”缭绕的世界学会维护这份情感,合理的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把这些人这些情用心培育。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幸福生活的真谛。
记住一个对生活有所追求,有所期待的人“他们看待世界都带着各自的偏见”只有那些放弃生活,只为了活着的人,才会对这个世界没有丝毫偏见,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的看待方式,没有些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