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终结者

2017-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脑斧的小兔几

判断拖延症是否发作实在简单——昨天的Todo List完成了一半,今天的到目前为止一条也没动过,而且大概率是不会再动了。

从初中开始,每天都会给自己安排Todo List——作业、要额外做的练习、纠错总结。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高中保送。之后的生活中,好像慢慢放弃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好像只有在考试周的时候才迫不得已继续将要看的书和题目列在list上,然后一条条划掉。

大学开始之后,很多时候都会陷入一种荒芜里——大段大段漫无目的地思考人生找寻意义。然而,都是一次次无疾而终——意义这个东西,当然是主观的,类似宗教信仰,说到底——信则灵。

一直很羡慕那些活得十分“自洽”的人——追求明确目标抑或吃吃喝喝,但不会经常质疑自己的选择——反观自己,好像对什么都有一点兴趣、但大部分时候又都难以对什么维系较为长久的热情——时而苦行时而暴食、更多时候就是随着社会节奏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对《未来简史》里关于 人即生物算法 & 人文主义所提倡的自我并不存在 的观点,从理智上认同却从情感上恐惧。毕竟,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所有努力换来的一点微薄的自尊和存在感,臣服于生物科学的种种实验结果,再奉上它本来就不承认存在的——灵魂。

生而为人,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曾经纠缠我到中度抑郁、中度ED、严重发胖——承认人生毫无意义之后,仿佛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处理着各种事情,心如止水——却又时不时地想要挣脱——挣脱些什么呢?——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就像所谓“缘分”,真的抽身出来,冷眼旁观,大部分人类每天坚持在做的,不过是在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最开始到底为什么干了——大概上帝才知道——哦,不——那一刻活跃的脑神经元和肾上腺激素才知道。

(又发散了,说回拖延症)

每当感到不爽,之前的做法是,暴饮暴食、看电影、听音乐、喝酒、喝咖啡,然而每次却又被迫回到原点解决问题——而且是解决一个DDL更紧迫的问题。

现在有所长进,很多时候感到不爽,就直接拿出纸笔,自己做几轮Q&A——为什么不爽、现在的处境、可以怎么办——但当拖延症发作的时候,连拿出纸笔这样的事情都变得难上加难——就算写了一堆,最后还是会决定点个外卖、找个电影、约场酒。

就在刚刚,突然有一丝灵感闪过——作为一个大部分时候在工作中高效靠谱的宝宝——也许本身就自带叛逆自我的需求——哝,工作中你必须是规整的,Todo List上面必须划干净,生活中你就必须是个废物。

再深思一点,是不是deep down,只有在工作中,我才会心甘情愿地变为一架机器——不追问意义、只追问是否完成得够好——反倒轻松在——而生活中,追求意义的人文主义就开始加害于我,总是在耳边怂恿我去做些或放纵、或颓丧的事情——毕竟人生没有意义,有刺激最好,没有就葛优躺。

家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人生顺遂如我,却难以对生活感到满意或是快乐——快乐、幸福这种东西本身对我来讲并没有过高的吸引力——逻辑游戏、诡辩、甚至陷阱,以及那些颓丧黑暗的东西才能点燃我的热情。

佛教说,众生皆苦,而我执则是苦的根源,所以想要度己就先要放弃我执,变成一个“无我”之人——带着正念生活,便会找到生命中最纯真的喜悦。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用认知驱动行为、用行为和结果完善认知——痛苦的根源在于总是将知和行分成两件事情来做,先立志而后行,导致知行分离——解脱之法便是慎思笃行。

克里希那穆提说,对宗教的执念本质上和我执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是换了对象——通过行为束缚交换某种它承诺的好结果的对象,而且由于信者众,人们是乐于这样放弃思考而获得良好感觉的。但生活的实相并不在信仰里,而在生活里。

杨绛先生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所以,当我的task躺在Todo List上,而我却在因为意义缺位而没有动力去执行的时候,也许我唯一该做的便是——just do it.

#一个混乱女青年面对拖延症的自我救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