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格局——我读《米歇尔·奥巴马自传》
最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阅读了《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作为一名女性、一名母亲,想从优秀的人身上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借鉴学习,给自己生活带来启发。
断断续续地阅读,目前还停留在第一部分“成为我自己”,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米歇尔从童年到大学时期的生活,包括出身的背景、家庭成员情况、社区氛围、校园生活等。从她回顾的这段生活中,读到她如何从一个普通黑人家庭的小孩子成长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明确自我追求,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和自信的自己。而作为一名母亲,在阅读过程中,更触动我的是她出于一种怎样的教育环境,她从什么家庭教育中汲取能量从而获得成功?
米歇尔·奥巴马虽然出身于一个不富裕的普通黑人家庭,但家庭教育环境并不马虎,从小住在萝比姑婆的二楼公寓,跟随姑婆学习钢琴,从小就有自己的主见,敢于挑战权威。她的爷爷(被她称为“城南的”)虽然也是生活一般,但也是有艺术追求的人,米歇尔小时候就常常在爷爷家度过周末享受那爵士乐。她有一位有热情友好、关爱妹妹的哥哥,有一对热心培养孩子,尊重孩子,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她们一家并说不上富裕,成长时期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教育经费、陪伴孩子去力所能及的旅行而不愿意成为“房奴”,虽然家境普通,但她和哥哥在这样的民主、和谐充满爱的家庭 氛围下成长起来。

米歇尔从小就是一个率真、自信有主见的女孩子,从她小时候学琴敢于与严格的萝比斗嘴,到她不为迎合社区其他女孩子,宁愿自己与家中的小玩偶自成一个快乐天地,再到了小学遇上了不好的班级时敢于“吐苦水”,种种细节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性格的养成确实也跟她的家长的教育有关。她的父亲腿上是有毛病的,但在米歇尔笔下,父亲是个热心的、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自小周末便跟随父亲到处走访社区,聆听社区人民的生活困难,也愿为孩子提供一个坚实的肩膀。而她的母亲,是一位可以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能手,虽然一家在逼仄的环境下生活,但在母亲的努力下,家庭整洁有序,也尽量为两位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居住环境,在此氛围下成长,以致米歇尔本人也一直强调自己也是习惯了有序、整洁的一个人。
在书中曾经描述过一件事,在上小学时,米歇尔层在一个混乱不堪的班级,那里的孩子闹哄哄的,老师也不作为也不喜欢班上的孩子,一点也不称职。在这样的班级学习根本得不到成长的快乐,让米歇尔感到漫长而憎恶,她把这种情况吐槽给自己的母亲时,她母亲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插入一些回应,“她并不纵容我的怒火,但是会认真对待我的沮丧。如果是换作其他母亲,可能只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尽力而为就好了’。但是我母亲指导发牢骚和真正的苦恼之间的差别。她没有告诉我就到学校去,开始了持续数周的幕后游说工作。”后来,米歇尔和几个表现好的孩子悄悄从班里抽了出来,经过一连串考试,换到了三年级,得到了相对好的学习环境。文中坦言这件小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而她的母亲“生性安静、诙谐,但是在任何场合她都是最直率敢言的那一个。”作为家长、作为母亲,这件事给我触动,对待孩子的吐槽,很多家长要不义愤填膺地为自己的孩子“抱不平”,要不听了就算,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忍让。但作为一名真正重视孩子的家长,她应该是挺身而出,为孩子争取必要的利益,想办法给她提供好的教育环境的。家长的一些“不作为”,有时候确实会阻碍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于米歇尔成长的家庭环境,格局应该是“高大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不把他们当做小孩子看,从不说教,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不管那些问题有多幼稚,也从不随意敷衍,有时他们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小至日常生活,大至时事社会。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爸爸也是经常给我们讨论事情的,给我们分享他喜欢的足球、给我们说说时事,甚至因为足球给我和弟弟玩地理知识竞赛……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引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此外,这样的教育“格局”还体现在她们家的培养定位上,文中曾提到,母亲爱她们兄妹,但并不过分干预,“她的目标是把我们推向世界,培养的不是小孩子,是未来的大人”。父亲会为他们提供指导而不是立规矩,比如,他们家没有规定几点前必须回家,反之父母会问:“你们觉得几点前回家比较合理?”并相信他么会尊重承诺。当然,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有前提的,与整个家庭教育氛围一脉相承的。所以,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那首先让自己活得更有智慧,想要培养格局高大的孩子,首先自己的教育格局必须先高大起来!
最后,关于米歇尔的自信,除了家庭引导以为,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自信不同于自负,自信可以把人推向更大的舞台。自信与实力可谓相辅相成,自信心可以让自己走向更广阔的的天地,获取更多的资源与能力,而实力便是自信心最坚实的基础,让自己不管处于那种境地都可以通过实力提升自信心!文中提到主人公从社区的学校来到市里很不错的高中,再到普林斯顿大学,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她的视野都在打开,但伴随她的也有对自己的怀疑?我能适应吗?我有能和他们一样聪明吗?……最后她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实力,让自信归来,也是这份自信把她一步步推向更大的舞台!
所以,作为教育者也好,作为自己个体的也好,实力不够的我们,想的不应该是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实力,只有这样,才不会总被“埋没”在自己不满意的等次里自怨自艾;而当我们一旦获得了机会,更不应该拒绝成长,不应该拒绝站到更高的平台上,因为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才更能提升自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