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体验报告运营干货每日分享移动产品PM

移动直播大战还要持续多久?

2016-04-20  本文已影响140人  APP干货铺子

国内的百“播”大战以来,数百款直播APP揭竿而起,创业者们希望在这股浪潮下快速抢占地盘,成为一方诸侯,同时,模式各异的社交APP也开始内嵌直播(例如人人、nice、陌陌等),指望加入直播功能可以让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它们焕发第二春。

先谈谈国内这些移动直播APP的前身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此三者:唱歌秀色直播间(yy、六间房)、游戏直播平台(斗鱼、熊猫)、移动短视频APP(秒拍、微拍)。从上述任一平台衍生成移动直播平台,听起来都毫无创意,受困于网络带宽,移动直播才迟迟未出现。可以说,移动端视频平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高速网络的普及。在新时代、新背景、新模式的推动下,外加网红经济的持续发酵,互联网精英们都想要分一杯羹也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我将从两种身份分析移动端直播不同于传统直播的用户需求。

主播角度

1、满足陪伴需求

在移动直播APP上经常可以找到大量“路人”主播,各方面条件一般,也不取悦观众,观众量在0-10人不等。他们的需求更多是寻求陪伴。手持设备,将个人情境与外界相通。这种行为类似于将陌生人带入你的生活并陪伴你,但却不用担心社交关系带来的任何负担和安全问题。

2、低成本曝光

曝光心理在所有直播平台都可以满足,但是在“低成本”这一点上,移动端有很大优势。一是“开播门槛低”,传统平台开通直播有一定门槛,例如资格申请、设备购置等。二是“内容门槛低”,传统直播往往需要一技之长作为内容支撑,而如今只需颜值即可,我身边的帅哥美女就随便吃吃饭、读读书都会引来不少观众围观。

观众角度

1、满足更强的窥探欲

为什么如今再出不了芙蓉姐姐、凤姐这样的网红了?因为每个人的内容曝光都更加容易,你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一百万个“芙蓉姐姐”。但人的窥探欲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口味越来越重。互联网早期阶段,用户在论坛围观别人的生活照就可以大呼过瘾,而如今,你可以沉浸的、同步的去“窥探”别人真实的生活,这是单向的、安全的、无成本的。

2、满足猎黄欲

食色性也,“色”的分量不可低估。从17再到映克,移动直播始终与美色撇不清关系。近几月常爆出某直播平台“直播造人”等新闻,有人称之为炒作,可是真实出现概率有多高?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竟巧遇过三次色情直播,尽管房间很快被管理员查封,但我还是感受到了猎黄大军的爆发力,房间被瞬间挤爆以及各路“老司机”不断叫嚣着“持续追踪我,你懂得”。

3、移动特性

据调查,即使是在家中上网,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也大于PC,用户已经习惯于“一触即达”,“拿出手机看直播”明显比“打开电脑看直播”轻松许多。而且玩手机的过程往往不与其他活动冲突,不耽误陪家人聊天、看电视。除此之外,用手机看直播的用户体验更像是“与对方视频”,会带来额外的感受。

即使有上述好处,笔者依然认为移动端直播被市场被严重高估,原因有如下六点:

1、主播入行更难,内容管理更严,红灯难闯

4月13日上午通过的《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写到:主播必须进行实名认证(要求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等认证,还需通过在线人工认证确认身份…);审核人员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视频必须被保存至少十五天。管理条例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用户成为主播的门槛,内容也将极其严格。按照条例所说,主播将持续曝光于法治摄像头的监控下,意味着你打个喷嚏的镜头都要被保存十五天,谁还敢播“劲爆”的内容?

2、“颜值标准高”、“男性向”阻碍多元化发展

主播的直播封面一般为自拍照,所以想吸引更多观众入场的就必须放上一张动人的照片,秀色可餐程度直接决定着观众量。可见移动直播平台对颜值要求甚高,所谓“全民直播,全民网红”的宣传语不过是噱头。同时,映克、花椒等直播平台的首页几乎全被美女主播霸屏,男性仍在用户群中处于主导地位。

3、主播无明确播出内容、不易培养粉丝

传统直播,无论是唱歌平台还是游戏平台,都会按播出内容区分板块,观众也多是对直播内容感兴趣的人。例如看“LOL”游戏直播的观众几乎全是LOL爱好者、唱歌平台的观众起码喜欢听歌。

反观现有的移动直播APP,即使是热门直播间,内容枯燥无味之程度也令人咋舌,满屏主播多半是坐着和观众聊天,年龄、工作、老家被问了一遍又一遍,就算主播自己不烦,停留一段时间的观众也该烦了。另一半热门主播干脆把手机一放,自己该干嘛干嘛。作为内容提供方,移动端主播能够提供的内容有限,这将难以留住观众。如果每个主播只能依赖一张美照去不断吸引新用户入场,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多久?

4、国内直播气氛浮躁

虽然互联网时代还提“大雅”这个词有些迂腐,但不得不说,主流移动直播APP已彻底沦落为“秀色秀场”,拿下图的映客为例,满屏的赠礼过于接地气(难道这才是主流用户的审美趋势?)。

主播和观众之间存在金钱关系,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内容“精彩”,穷的“点赞”,富的“打赏”,供需关系和卖艺本无差别。但联系我说的上一点,主播没有提供除了脸之外的内容,铜臭味却比之前更加明显:送礼按钮、主播收入框、送礼提醒等元素充斥着本就不大的手机界面,个人界面的“提现”按钮也十分明显,不难理解这就是一款离不开钱的软件,无法实现像其他社交平台那样“健康”的社交关系,如何成为下一个“微博”?有位美女主播告诉我,她在映客直播的目的就是赚“傻子”钱。

笔者对比了几款国外直播APP(图为Periscope),差异化在于:产品淡化“热门”概念、不塑造“网红”(不集中曝光),更没有“送礼”功能,也不显示观众数量,主播以分享生活为主要目的,主播与观众地位平等,气氛和谐。

5、户碎片化习性

即便网络和硬件条件已经足够支撑用户随时随地看直播,然而用户空闲时间无法与主播开播时间相吻合,粉丝如何才能紧密关注主播动态?如果这点不能满足,粉丝难免会产生失落情绪。虽然很多直播平台都为此开放了回放功能,可是观看录播等于抛弃了互动性和时效性,用户体验大大降低。

6、市场未明朗,产品盲目添加直播功能

市面上目前出现的直播产品竞争太激烈。做平台单靠引入流量的方法是不可行的,还是要拿出优秀的产品。笔者认为目前的产品差异化几乎为零,功能也都比较轻量化。

笔者认为一些社交产品(例如短视频平台-美拍)不适合添加直播,时间人力物力的损耗暂且不谈,直播这个功能一旦加入,就必须要聚集这个平台的全部人气,首页等页面通通要指向直播,可能会对自己原有的核心功能进行冲击,甚至与原有内容性质相斥。若未能做成气候,无论产品是否转型,都有可能得不偿失。

还有一些创业产品,本处于增长态势,加入直播功能后,用户量一下子露了怯,和主流产品的观众数量相形见绌,自己的产品还变了味,情况不妙。

总结

移动端直播的确有其优势,但如上所说,弊端也很明显。笔者分析,移动“百播大战”不会持续太久,创业者对新模式的盲目迷信很快就会归于理智,用户也会对直播失去新鲜感。

互联网的格局变动很快,产品在变,人也在变,现有的直播产品如果不能快速调整方向,引导出特色内容,寻找差异化路线,前景不容乐观,因为市场真的不需要这么多“移动版“秀色平台。

(我很期待微博开放直播功能,明星资源太庞大,可瞬间击沉以“明星多”著称的任何产品,迟迟未开放该功能不知是出于哪些考虑,猜测是监管的成本过高)

作者:刘一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本文由作者@刘一斌 授权APP干货铺子转载发布,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