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庙(第五十四章 开论佛法)
谈起佛法,周明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开始给费薇薇讲起课了。周明专门主攻国学,对《论语》进行重新解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了孔子学说新体系——孔子四学:文(成名学)、行(处事学)、忠(修心学)、信(知人学)著作有《论语中的哲学》、《论语新解》等七本著作。
早年,周明是昕阳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为了读懂孔子,读懂先秦经典,他到桂阳大学进修中国文学,精心研究古代典籍,建构了孔子学术思想新体系。他对中华经典进行全新解读,几年来,他苦心钻研经典,醉心宣讲道义,自己脱胎换骨,也深刻影响了一大批校长、教师,让他们重新审视教育、人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经典的魅力得以大大彰显。他担任桂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老子学会秘书长,《昕阳国学》执行主编,他担当“国学讲坛”主讲,讲授孔子的“社会人生学”,走上了专业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之路。
听闻周明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费薇薇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决定向周明拜师学艺。
周明,不对,周老师,我最喜欢惠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是著名的佛教弟子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
阿弥陀佛,惠能法师是佛教禅宗六祖!
两人回首发现,圆通法师不知何时跟了上来,三人会意一笑。
那还请大师给我们两个俗人讲讲典故吧!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桨习晚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谅愉乐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大师,这太艰涩难懂了,还请你明示,具体给我们讲讲呗!
阿弥陀佛,自从佛祖释加摩尼在灵山上捻起莲花,台下的摩诃迦什发出会心的微笑,禅就产生了。禅宗一派西传中土之后,不断的延续和发展。一直到了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弘法而名闻天下。
惠能出生在岭南,少年时以砍柴卖柴为生。因心慕佛法,他北上湖北黄梅,向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求法。在弘忍大师的启迪下,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山野樵夫,智慧得以开启。随后,他离开黄梅,回到南方,遁迹猎户群中淬炼身心。开始说法后,他开启了禅宗的新气象,被尊为“六祖”。惠能所创立的禅法,提倡以“顿悟”宗旨,推动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学术佛教的生活化、贵族佛教的平民化、都市佛教的山林化。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几乎成为汉传佛教的代名词。
是的,大师通晓典法,博览群书,佩服佩服。周明不仅感叹道:
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佛经记载:龙朔元年(661年),惠能来到黄梅东山寺,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弘忍大师。弘忍问:“你从哪儿来?”惠能答:“岭南。”“来这里做什么?”惠能说:“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弘忍听了一笑,“你是个未开化的岭南人,怎么能成佛呢?”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没有南北之别。”弘忍听了,深深点头,“那你就留下来吧”。
弘忍大师安排惠能在后院舂米。惠能身体瘦小,他在腰上绑了块石头,来增加身体的重量。就这样,惠能在碓房老老实实地舂了8个月的米。
弘忍大师为物色合格的接班人,让寺中僧众每人写一首偈子呈上来。当时,神秀担任寺中首座(寺院职务之一,重要性仅次于住持),僧众们都很钦服他,认为接班人非神秀莫属。
神秀果然不负众望。深夜里,他掌烛来到东廊下,在壁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它们本来清净,却由于执着,经常为尘垢(外在的烦恼)所污染。为此,需要“时时勤拂拭”,通过坚韧不拔的修习,渐渐达到“莫使有尘埃”的觉悟之境。
五祖看了,较为称赞,但并不满意,认为不能达到禅宗之境界。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腿设踏翻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五祖心里赞许,后暗传衣钵。
后来惠能能怕神秀等人不服而加害于他,于是隐居于岭南,多年后方出世,被尊为六祖,是为南派禅宗,后神秀之北派遭南派诋毁,于是南派为正宗。
周明和费薇薇昂首屏气,洗耳恭听,听闻大师一番讲授,不禁连连颔首称赞。
这一来一往,成就了一段佛教盛事佳话,也开启了南北禅宗开宗普法的启肇,周明娓娓道来。
记得孟子曾经说过:“养吾浩然之气”,老庄也认为“气”是不用“养”的,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许老庄认为连“尘埃’都没有。最后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儒学更可学一点。
费薇薇也不禁感叹道: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看来,两个施主开悟了,但愿两位抛却世间的烦恼,超然于物外,相忘于江湖,做一个后山客岂不快哉。
谢谢大师指点迷津。
三人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五龙山后的王母洞,圆通法师指着面前七个接连相同的的山洞介绍到:王母洞所处之地就是五龙山五大风水之一莲花叶芯之地是一块风水宝地,站在下边看到有七条距离相近,造型相似的坡岭,山体呈花瓣状,好似七瓣莲花所以称莲花吐芯之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