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芙蓉独自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938c7e5402130fb0.jpg)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洞仙歌》
苏轼七岁的时候,曾在眉山见到一个朱姓的尼姑,当时,她已经九十岁了。朱尼姑告诉苏轼,她曾经跟随师父到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宫中。
一个炎热的夏日,孟昶和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纳凉,写了一首词,朱姓尼姑当时还能全部背下来。
四十年过去了,朱尼姑死了许久,这首词,苏轼也只记得两句,一天无事,苏轼咀嚼半天,说,这不是《洞仙歌》令吗?于是把这首《洞仙歌》补全了。
“花蕊夫人”不但妩媚娇艳,还特喜爱芙蓉花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这是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的诗句,他把傲霜盛开的芙蓉称为“拒霜花”。
霜降过后,万木凋零,遍地金黄,霜侵露凌,生机全无,而唯有木芙蓉凌霜盛开。宋代诗人陆游在《拒霜》诗中写道:“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功。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菩萨蛮·木芙蓉》一词中说:“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诗人抓住木芙蓉的美艳和开在秋天的两个特色,吟咏木芙蓉丽质天成,形容其如冰一样明净无瑕,似玉一般润泽生辉,赞其孤芳高雅。
木芙蓉不像桃花那样,芬芳妖艳,在万紫千红的春色中,争有一席之地;也不像荷花那样,风姿绰约,在百花盛开的盛夏中,亭亭玉立;亦不像梅花那样,红艳俏丽,而是独占深秋风情。芙蓉花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花在早晨开放时,为白色或浅红色,中午至下午开放时,为深红色。所以,又称为“三醉芙蓉”“弄色芙蓉”。因此,古人以芙蓉代指美女,白居易有“晚函秋雾谁相似,如玉佳人带酒容”的诗句。王安石也在《木芙蓉》一诗中写道:“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
有些芙蓉花的花瓣一半为银白色,一半为粉红色或紫色,人们把这种芙蓉花叫做“鸳鸯芙蓉”。故芙蓉花又有爱情之喻。唐代才女薛涛因其才色过人,跟随剑南节度使韦皋来到巴蜀之地,在府下任文秘工作,退隐于成都西郊浣花溪。公元809年,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元稹久闻薛涛芳名,一到四川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此时,元稹年方三十一岁,俊朗潇洒,才华横溢。薛涛一见钟情,被元稹的才情深深吸引。薛涛尽管比元稹大十一岁,但是,半老徐娘,风韵犹存,加之元稹的夫人新逝,双方坠入爱河,有相见恨晚之感。
薛涛犹如初恋的少女,柔情万种,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谈诗说文,议论时政,那段时间,二人形影不离,青城山麓、都江堰边留下了二人缠绵的身影。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然而,幸福却是短暂的。
元稹得罪权贵,不得不调离四川。元稹有一首《好时节》的诗表露了此段时间的心情:“身骑骢马峨眉下,面带霜威卓氏前。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相爱三个月,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只有鸿书传情。缠绵悱恻的薛涛,很快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薛涛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诗,人称“薛涛笺”。薛涛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四首。其中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诗句,表达了她伤春之感、相思之情。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妃子名“花蕊夫人”,她不但妩媚娇艳还特喜爱芙蓉花。孟昶为讨其欢心,下诏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到深秋时节,芙蓉盛开,远远望去如锦似绣,满城生辉,因此,成都有“芙蓉城”之美名。孟昶携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相依相偎,爱意绵绵,观赏红艳数十里,灿若朝霞的芙蓉花。
后来,后蜀灭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匡胤掠入后宫。赵匡胤早闻花蕊夫人能作诗,便令其作诗,花蕊夫人低声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与孟昶非常恩爱,将孟昶的画像偷偷藏在身边,以解思念之情。赵匡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画像。但花蕊夫人不从。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所以,芙蓉花又被称为“爱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