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启蒙教育
刚才在回家的电梯里,碰到一对母子,孩子大概是读幼儿园大班的年纪。进电梯后比较兴奋,进电梯先依靠在妈妈身旁,然后走到电梯墙壁两边来回移动着,估计是在一楼等电梯时一直蹲着所以有些晕。
孩子开心的对妈妈说:我好晕哦。妈妈回应:晕你还转,你傻呀!
而后孩子靠向应急按钮,没有做出任何动作,妈妈马上说:不要去按哈,夹着你“该背时”
我们当地的方言,意思是“伤着你是你活该”。孩子并没有去碰。还是开开心心的状态出了电梯。
事后我和先生交流,这短短的两段话,两个小事情,足以看得出来这位妈妈平时怎么教育“有痕”的。
“晕你还转,你傻呀!”贴标签是乎成了习惯性的脱口而出,我想在她的教育环境里,除了这样的小事立马评判孩子外,还有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给孩子贴上各类负面标签。这孩子到电梯时两边靠墙,这可能就是他应对眩晕的方法,当他将自己遇到的小难题困惑——头好晕提出来时,妈妈没有给予解决方法类的建议,而是站在了对立面。这样的回答是无法让孩子亲近她的。
在靠近电梯按钮这个动作下,成人是有义务保护孩子安全的,而这位妈妈给的方法是用语言,而这语言变成了带威胁的味道,潜台词是,如果你去按了不该按的,你出了事是你的问题,我没有问题,因为我作为家长已经警告过你了,是你自己不听话造成的后果。
你要探险受伤是你活该,不要你做的你非得做,你自己承担后果,你是活该。
带有小小威胁的味道,哪能在妈妈这里得到温暖的指引呢?这位妈妈的甩锅大法像不像我们成人?像恋爱的两个不完全成熟的男女,像经常受气经常甩锅的同事间的心累。
尹建莉说,父母温暖的怀抱是智力发育的东风,是情感发育的沃土,也是肌体发育的营养品。
如果这位妈妈在进电梯按按钮的同时,能看见孩子靠近她身体的需求是得到依靠,来应对眩晕。给孩子一个保护的动作,在语言是回应孩子,“你是头晕吗?”妈妈还好或者妈妈现在也是有这种感受,我们靠墙站一会儿吧。这样与孩子互动,效果会更好。
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我和先生都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我们决定要从胎教起,就在情绪状态好的情况下多互动,出生后第一个月就要凡事多和孩子说说,说普通话,不用叠词。有一次在小区楼下见到一个新生儿,妈妈坐在长椅上就对宝宝温柔的说话,这位妈妈一定懂得语言输入是多么的关键,祝福她和宝宝。
阅读图书的选择方面,作者给了三方面参考:
第一,内容大致从简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渐递进。不用过分考虑几岁读什么。
以前的认知是,哪个月龄适合哪些绘本阅读,需要问绘本馆的老师,通过阅读,我也看到了不同的观点,前期的耕耘很重要,没有既定的标准,所以能养成习惯,多阅读,多接触就是好事。
第二,内容要广泛,尊重孩子当下的兴趣。多买几种,才能发现孩子喜欢哪种不喜欢哪种?世上最便宜的投资就是书本,少买一件不实用的产品,少买一件衣服,一想到自家客厅以后会变成三人书房,就很兴奋。
第三,不选择有几种文字的。选多种语言的,意义不大,卡片教认字,把这类的卡片当成玩具就好,不要有功利心。
我和先生平时交流都用普通话,在我们所在的城市,普通话并不普及,我们经常说也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平时又可以给未来的孩子先建立好的榜样环境。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就像当下,为了做孕前准备,先去进行各种可能性的筛查,我觉得这些时间是值得花费的,就像教育子女前期的成人阅读一样。用心吸收,才不至于在实践过程中陷入危险的教育行为中,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