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意义

小时候的我并不爱阅读,也未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直到少女时代,身边那些才华横溢的少女抚摸着鎏金的诗卷、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用灵巧的笔诉说无疾而终的爱情,那十三四岁的年华啊!得不到的美好总是魂牵梦绕、忧伤撩人的青春总是分外美好。那是我第一次觉察到,原来写作是一把箭,它可以找到最短的路径穿越时空、射向未来。而阅读正是写作的砖瓦和基石,要想说出自己的故事,首先要学习别人是怎么说故事的。就这样阅读第一次进入了我的心,原来生命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宽、灵魂可以借助阅读来丰盈。
正是因为这功利的念头,我整个初中时代也没真的爱上阅读。那时的读书没有方向、没有边界、甚至没有喜好,不过是人云亦云,什么流行读什么,什么“伟大”读什么。读起来不求甚解,也无心求解,读书成为一种对内打怪升级、对外装腔作势的工具。

高中时代,敏感多情的少女总是会为“无病呻吟”的青春阵痛而着迷。从安妮宝贝到村上春树,我压抑、忧伤、迷惘,在高考的压力中陪着主人公困惑、迷茫、沉沦,却始终没搞明白自己和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非要这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我发现若只是随着情绪沉溺其中,生活永远不会有任何改变,与其沉浸在个人的伤感和追问中,不如暂时放下个人困惑,去看看窗外的世界、听听不同的声音,或是去行动,撕掉原有的标签,做次小改变…
渐渐地,我不再仅限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更广泛的涉略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这些较之文学作品在语言上艰深晦涩,但它们深刻挖掘了人类与社会发展中更深层次的规律,在思想上总能拨开云雾、一针见血、洞见症结。
20出头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如同悟空出世般不可一世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世界。而阅读这些书,为我提供了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法论。
转眼间,是10几年的奋斗与蹉跎,而今人近中年,人生的重大项目早已尘埃落定,回头看,现在拥有的似乎比10年前多了,但整日忙于琐碎的工作与生活,奔波在单位与家的两点一线中。世界没有因我而改变,而我却被现实实实在在的搓圆了、压扁了。早年的热血和激情已被耗干,在日复一日的渺小和重复中,我终于看到并承认了自己的天花板—那道我可能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此刻,我站在这两者之间,立而不甘、进而无力、惑而不达,我才明白读书不过为我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风塘,成为我逃避现实、寄托梦想和聊以自慰的港湾。
如今,对比有读书和无读书的时光,我发现内心有非常显著的差距:在读书的日子里,我的心态更平和、视觉更阳光、心底更有力量。而很长时间不读书时,便会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片空虚和焦虑的汪洋中,等再次回到边阅读边思考的状态,空虚和焦虑感便得到极大的缓解。

于是,当下的我思考阅读之于我的意义,想来原因应该有二:一是阅读分散了人的注意力,给精神以慰藉,让人暂时逃离了窘迫的现实。在生活的重压下,人虽去不了远方,但心却可以随着知识与思想的海洋荡漾,给苟且的生活带来一抹诗意,让现实显得没那么苍白和荒凉。
二是阅读会让人莫名其妙地在心底燃起小火苗,虽然你很清楚那知识和思想与渺小的你只是隔海相望、如同镜中水月般可望不可及,可就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给了人一丝模糊的希望。这微弱的希望,就如同微光,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巨大的力量。
回顾这一段旅程,我发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对于我有不同的意义。人年纪越大,越知道自己要什么,阅读就越跟随内心的需要,因而功利性越小。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写作能成为和阅读一样非功利的需要,它不再是一项任务、一种坚持,而是一种本能、一团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