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提出了“仁”、“爱”,孟子用“性本善”的学说解释了人为什么要“仁”、“爱”。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可以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一、人的地位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荀子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所以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成为圣人,孟子认为必须“知天”,但是荀子则相反,他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因为荀子认为,宇宙中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如果忽视人所能做的一切,就会忘记人的职责,如果敢于“知天”,就会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
二、人性的学说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加以教养才行,而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简单的理解: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只是有一些“恶”的种子存在而已,若没有教育好才会使“恶”萌芽。那么在孟子的学说下,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因为人本来就是善良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人具有很强的心智,能够使人向善,这是区别于动物的。那么在荀子的学说中,每个人也都能成为圣人,但原因不是人性本善,而是具有向善的心智。
三、人为什么向善?
前面提到,孟子以性本善的学说回答了为什么要“仁爱”。既然荀子认为人有向善的心智或潜力,那么人为什么要向善(仁爱)呢?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1. 人的社会组织属性
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既然生活在一起,那就可能会出现人们喜欢或讨厌的是同一物,就会出现竞争。那么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就是“礼”,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可以发现,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2. 善是人的应有的属性
荀子指出了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做的天与人的区别。
禽兽有父子,这属于自然,但人的父子之亲,男女之别,便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也就是,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我们会发现荀子的这个论证和孟子的很相似,就是人应该善良,应该有礼。
所以,在人性的学说中,孟子的礼指的是礼节、礼仪以及社会行为准则;而荀子的礼还具有调节的作用,也就是人要想满足欲望,便有礼予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