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认知的四条学习理念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堂堂小松鼠

    今天听了《如何学习》这本书,书中的四条学习理念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如何学习

    遗忘,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听到这,我一脸狐疑,遗忘是为了很好的记住?遗忘不是记忆的敌人吗?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最怕遗忘,因为那样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学习的内容全都失效了。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揭示遗忘是因为已经学习的东西不能再次利用。

    我们的记忆有两个功能,储存、提取。而储存的量比提取的量大的多。

    遗忘把我们学习过却没有再次提取的信息过滤掉,也就是说,遗忘是垃圾信息过滤器。通过遗忘,我们把那些不常用的信息过滤,腾出更大的空间存储更重要的信息。

    当我们提取储存的信息时,就像肌肉锻炼似的,是更巩固的提取回路。

    所以,别在苦恼于常常遗忘,学了记不住的问题,学会用提取的办法,把学过的信息再次利用。

  先考试,再学习,效果更好!

    考试,被认为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常常发生在学习后。

    《如何学习》认为先考试,再学习效果更好。因为,考试是记忆提取练习,它强迫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巩固了知识和技能在脑中的存储。正如心理学家勒迪革的论证:“把信息从脑海中提取出的过程,这些信息还会被复制一份,再储存起来,也会在神经网络中增加新的信息联结点。”

    还记得高中学历史时,平时记知识点,不仅零散,更重要的是好像记住了,考起试来却只是似曾相识。而考完试后,那些订正后的错题,印象更为深刻。

    同样的,如今的教学提倡带着问题阅读,也是先考后学的延伸。再如,背诵、演讲都属于考的范畴。

    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可以尝试着用先考后学的方式。

    被打断,能高效地完成工作!

    意思是当遇到瓶颈期时,切换工作状态,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比如,写书的你写不下去时,一道题解了很久没有答案时,放下,出去走走,也许就有了答案。

    因为,切换工作状态能调动各种感知力去捕捉相关的信息,这对于需要创意、点子的工作更为明显。

    但我不赞同在阅读一本书这种需要持续输入的情况,频繁地打断。打断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主要适用于输出型任务。

  放弃“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

    刻意练习是最近几年大火的学习方法。它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一万小时理论。也就是说学习一种技能,只要持续的坚持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不错的优秀者。刻意练习强调时间的叠加。

    《如何学习》强调习得一门知识或技能,不仅是时间的叠加,更主要的是“核心算法”的刻意重复。为此提出了“交替式练习”学习方法。

    交替式练习也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但强调在练习的过程中交替的训练,最好能把新知识技能和学过但没再复习的内容混在一起。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乒乓球训练。实验把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固定练习,每次反复练习一个动作;第二组是顺序练习,每次按照固定的顺序循环练习不同的动作;最后一组是随机练习,唯一的要求是不能连续出现两次相同的动作。

    实验结果,在训练中,第一组选手的成绩最好。可是,到了赛场上,第三组的成绩却是最高的。

    出乎意料吧。原因在于交替式练习是随机的练习,而我们的赛场、生活中处处都是挑战,随机的交替式练习还原了现实的场景,第三组选手面对起来,当然更胜一筹。

    总结

    第1第2点都强调了记忆提取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多用,才能掌握得更好。

    第3点,工作生活中,遇到瓶颈期,先放下,切换状态。

    第4点,交替式练习还原了知识的场景,让我们面对未知风险更胜一筹。


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