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听别人说屁话,做好你自己,行不?
有个大三的姑娘写信来提问:
我是比较爱学习的那种,想毕业之后出国读研,现在在准备雅思考试。
宿舍昨天卧谈,舍友们说:“你这么努力也不见得就能考个好成绩,考个好成绩也不见得就能出国,出了国还得再学一两年,等你回来了还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而且你的性格也不一定适合出国,还不如趁现在好好打扮自己谈谈恋爱享受人生呢。”
我本来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挺充实的,可是听她们说了之后,我一下子就觉得努力是件特别没意思的事儿。
看了这个小姑娘的信,我真是忍不住想要冲到她的宿舍,扮演一个讨人厌的歪婆娘,扯着这些年轻姑娘的耳朵“教育”一番:
不要整天用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去评判他人,让每个人,都活成他自己,行吗?
小姑娘痛苦的根源,是自己的选择和舍友们不一样,受到舍友们思想的“攻击”,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
这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如果她们宿舍大部分都是爱学习的人,或许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就是那个不爱学习的了。
年轻的时候,阅历少,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也不全面,更没有做出什么成果,所以很容易受大众、权威、环境的影响产生困惑,这是成长必经之路,很正常。
那么,她们之中,究竟是谁对谁错?
这还真不好说。
本来,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生本来就是多元的。
所谓的意义,所谓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没有走完这一遭,谁有资格评判谁啊?
我跟想告诉这群孩子:年纪轻轻,千瓦不要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思考人生”这件滑稽透顶的事情上!
与其去“思考”人生,胡思乱想,评判他人,不如用自己的脚,去亲自走一遭!
克里希那穆提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一书中,谈到一个真理:“你的真相不能靠别人告诉你,你得自己去发现。”
设想一下,即便小姑娘放弃学习跟舍友们一起去玩,可能玩不了几个星期,她还是会回到她自己的道路上。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会倾向于选择目前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而这种“选择”,是基于一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系统、性格和习惯。
小姑娘走到今天,她的整个信念体系是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学习经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她选择出国深造,是基于她的信念体系,认为这是目前对她最有利的道路。
既然如此,她不会那么容易就被舍友几句话(外在环境)彻底改变。
舍友的话(外在环境)会对她造成困扰和内心的冲突,这不是坏事。
因为只有在冲突中,一个人才能够跳脱原有的认知,去尝试,去试错,从另一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去发现关于自己的真相——即你是谁,你要什么。
但如果年轻的时候,你不允许她经历冲突,去尝试,去探索,那她永远都不会知道。
对于小姑娘,以及她宿舍的所有姑娘,老太婆我只有一句建议:“根据你的内心所想,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尝试,去体验,去认识你自己。试过了你才知道,你到底想要怎样过一生。
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用他人的屁话,来做自己的决定。
《知否》电视剧里,当年轻气盛的小公爷被太后利用,他的母亲急着要劝阻儿子时,小公爷的父亲说了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
“有许多的经验,许多的教训,你就是仔仔细细地说给孩子们听了,他们就算孝顺,一字一句地背了下来,也不一定能弄明白。终究是要让他们自己走出去,闯出去,摔了跟头,尝到了甜头,夜半,坐下来,静思所得所失,他们才会明白。”
“让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