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第七章 剿捻无功
在前面的章节,曾国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绩,一举剿灭太平天国。
但是,在这一章节里,曾国藩没有那么顺利。在剿捻行动中,曾国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无功而返。
我觉得,他没有剿捻无功,主要有一些原因。
01
捻军与太平军截然不同,他们活跃于北方平原地带,以高度机动的骑兵流动作战,声东击西,灵活多变。
这种作战方式,让曾国藩措手不及,湘军传统的“扎硬寨、打呆仗”战术在捻军的骑兵面前彻底失灵。曾国藩主张“重点设防、以静制动”,但清廷急于求战,地方督抚拒不配合,甚至为争功拆毁防线,致使他的战略无法有效贯彻。
捻军以“以走疲敌”为核心策略,凭借北方平原的地形优势,每日行军可达百里以上,而湘军以步兵为主,行军缓慢,始终处于被动追击的状态。曾国藩的战术体系仍停留在镇压太平天国的经验中,依赖静态防御和缓慢推进,而捻军已完成从“流寇”到“骑兵野战军”的转型,在机动性、火力配置上均领先湘军。这种军事革命的代差,使曾国藩的传统战术完全失效。
02
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士气涣散,大量裁撤,战斗力锐减。曾国藩不得不依赖李鸿章的淮军,但淮军只听李鸿章的命令,对曾国藩阳奉阴违,甚至为保存实力消极避战。这使得曾国藩在剿捻过程中,指挥不灵,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03
清廷对曾国藩的防范从未消除,不仅未兑现剿灭太平天国时的封王承诺,还在剿捻期间限制其兵权,要求自筹粮草。
曾国藩多次请求朝廷协调各省军饷,但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导致前线长期面临粮饷短缺。朝廷既需要曾国藩的能力,又害怕其权力膨胀,这种矛盾导致在资源分配、指挥权授予等关键问题上摇摆不定。再加上剿捻期间,曾国藩眼疾、失眠等旧疾加剧,每日需服用大量药物,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每况愈下。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向清廷提出退出剿捻行动。起初,清廷不同意。后来,他的学生李鸿章为老师开脱,向朝廷请辞,由自己替代曾国藩完成剿捻任务。最终,李鸿章不负众望,成功剿捻。
写到最后:
曾国藩剿捻无功,并非他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言,“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在剿捻这场复杂的军事行动中,即便他有诸多谋划,却也难以招架外部局势的种种变数。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复杂性。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个人的智略终究难敌时势的洪流与人心的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