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徐远《城里的房子》(上)

本书简介: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房子是当之无愧的“国民话题”。中国的房价有泡沫吗?买房还是租房好?要不要考虑学区?买郊区的大房子还是城里的小房子?本书既有针对不同人群的买房指南,也有不同类型城市房价走势的明确判断和理论分析,还有国内外房价和投资的比较。
我结合徐远在中信商业院的21讲专题音频讲解,为你从五个方面进行分享。当我写完这篇读书笔记时,对中国和国际大城市的房价有了一个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认识,再也不会像吃瓜群众那样,人云亦云了。
这就是我阅读的巨大收获。
相信本书也一定会让你酣畅淋漓,直呼,早一天读到该多好的感慨。
你对房价的一切疑惑,本书给你所有答案。
作者简介:徐远,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数字金融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导,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著有《经济的律动》、《人·地·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问题研究》等书。
本书共21章,下面分五部分进行分享。
城里的房子,和月光一样珍贵。
一、拨开高房价的迷雾
对于首套购房者,你一定会关心两个问题,一是现在中国房地产有泡沫吗?买了会不会成为“接盘侠”?二是如果刚需买,有什么需要遵守的原则?
1.现在中国的房价有泡沫吗
很多人拿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作为“前车之鉴”,说今天的中国和1990年日本很像,处在泡沫的前夜。
1990年的时候,东京好点的房子均价大约8万美元/平米,当时纽约的不到1万美元。也就是说,东京的房价是纽约的8倍。
2017年纽约的平均房价2万多美元/平米,北京的1万美元多一点,纽约是北京的2倍。
也就是说,以纽约的房价为锚,东京房价是它的8倍,而北京房价是它的1/2。2017北京的房价是1990年东京的1/16。所以,北京的房子虽然很贵,但是和1990年日本的还差很远,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贵”和“泡沫”是两个概念,“贵”不一定有泡沫。
原因有三:
第一,1998年以来,我国房价的上涨,符合全球范围内房价上涨的一般规律,并不特殊。有很多国家,随着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房价都会快速上涨,如韩国、马来西亚、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涨幅不比我们小。
第二,我国的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潜力。综合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房价水平、城市化率和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的房价只相当于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韩国的水平。十几年后,你会发现当前大城市的房价并不贵,就像你今天看10前的房价,觉得很低一样。
第三,我国政府调控房价,调控的并不是房价的水平,而是房价过快的增速。因为房价增速过快会导致财富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安定,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2.货币超发导致房价上涨吗
2015年-2017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增速大幅下降,降幅达40%(从13.3%下降到8.2%),而房价却一路上涨。货币超发作为房价上涨的“犯罪嫌疑人”,根本不在现场,怎么能说货币超发导致房价上涨呢?
2000年-2016年,我国的CPI增长率只有2.7%,仅是同期世界平均通胀率3.8%的2/3。 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超发并不严重。
如果你开口就谈货币超发,是因为基本的宏观经济学训练不够扎实。
中国房价上涨这么快,根源是什么?
答案是经济增长过快,城市化速度过快。
3.供地不足导致房价上涨吗
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卖了很多地——土地供应是很充足的,可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房价还是涨那么多呢?
还有巴黎、纽约这些城市,土地是私有的,可以敞开供应,但为什么城市中心的房价也是节节上涨呢?
因为,决定房价的不是土地,而是位置。土地可以加大供应量,但是,位置是固定的。
有一句话,选房子的时候,三个要素特别重要,分别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4.房价是“炒”起来的吗
如果房价是“炒”起来的,就会有下降的时候。比如温州、鄂尔多斯的房价,都曾被炒得有点高,也都经历过很大的回调。
大多数城市过去20年的整体房价,基本上是持续上涨的,如果是炒作,早就该回调了。
5.中国的房价收入比高吗
房价收入比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毕竟有收入才能买房,没有收入的支撑,高房价就是虚高。
房价收入比中的收入,指的不是现在收入,是“未来的中高收入者”。
也就是说,房价收入比指的是现在的房价和未来高阶层的收入的比,而不是现在房价和现在的平均收入的比。
为什么加“未来”和“中高”两个限定?
加“未来”是因为目前的房价是对未来收入的反映。比如,你看好一支股票,觉得这家公司未来盈利不错,你不会等到未来去买,而是现在就买。你不买,别人会买,大家抢着买,股价就上去了。这个股票价值被高估的值,就是对未来盈利增长的提前反映,不是因为现在的盈利水平高。
房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为什么是“中高”?
因为未来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房,只有中高收入阶层才能买得起,其余的人需要租房。
例如,纽约、东京、中国香港、首尔的租房率分别为68%、54%、55%、60%,即超过一半的人租房住。
所以,房价收入比中的收入,是中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收入,而不是所有人的平均收入。
那未来的中高收入是多少呢?
北京家政服务人员、快递员的平均收入为6000-7000元,好一点的10000元;有学位、工作经验的年经人在20000元以上,一年就是24万。以后者的年收入为准,按照每年8%的增速,10年后的年收入就是52万元,夫妻两个就是104万元。现在北京一套小三居的均价是700万元。现在的房价700万元和10年后的中高收入104万元的比值有7倍多,说明房子并不算很贵。
而中国的个人收入统计标准不完善,很多人都有隐性收入,收入越高的人隐性收入就越高,所以,以上的收入框算是很保守的。
为什么其他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很低?
主要原因是我们目前的收入水平低,预期收入增长比较快。而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已经很高,所以收入增速慢下来了,未来的收入不会比现在的收入高多少,因此房价收入比就不高了。
所以,一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不一定说明那个城市的房子贵,因为很可能是那个城市的增长潜力好,反之亦然。
房价是对未来收入的提前反映。
二、房价的基本面分析
房价上涨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中国的房价高度理性,谈不上泡沫。
1.房价增速公式
下图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大西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时间是从1946年到2012,数据来源是国际清算银行。
图中显示,房价增速最快的是日本,每年10.6%,66年累积增长646倍。所以日本的房产泡沫是名符其实的。

这646倍是日本从1946年到2012年涨幅,日本的房产泡沫在1990年破灭后,价格跌幅超过一半,所以从1946到1990年的涨幅更高,达1000多倍。
这十几年中国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从七八千涨到七八万,二线城市从两三千涨到了两三万,三四线城市从千把元涨到万把块钱,涨幅大概也就是十几倍。和日本的646倍相比,很难说有泡沫。
美国2007年因房产泡沫爆发了次贷危机,年均涨速3.8%,66年累积增长11.7倍,在发达国家里面是最低的。
为什么?
美国地广人稀,除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很多城市并不大,人口总量也就百万级。
法国、芬兰、澳大利亚、英国的涨幅也很高。英国达90倍,法国达500多倍。
二战以后的1945年—1980年,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4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房价涨了10倍左右。和我国2000年以来的涨幅差不多。
那影响房价增长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对发达国家而言,一是收入,二是通货膨胀。
收入增长:经济学上的恩格尔定律指出,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在食品、服装等基本支出的比例下降,在居住、旅行、文化、娱乐等方面是增加的。
也就是说,人会把钱用在房租和高端消费上。房租的增速至少和收入的增速差不多。
而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比如韩国、马来西亚、巴西、俄罗斯、南非等。
通货膨胀:长期看,在过去六七十年代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特别是197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严重的通胀。
物价上涨,房价也要上涨,即使实际收入不涨。
在上图中,这些发达国家GDP年增长2.5%,不考虑人口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速差不多。通货膨胀为4.3%,合计6.8%。
房价增速公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过去我国年均GDP增速9.5%左右,通货膨胀2.5%左右,合计12%。6年翻一翻,20年增长10倍左右。完全符合这个规律。
如何预测我国未来的房价增速?
假设未来10年GDP平均增速是4%,通货膨胀是2%,合计为6%,12年就会翻一翻。
10年后,再回首,你会发现今天的房价很便宜。就如同今天看10年前的房价一样。
2.城市化-房价上涨的催化剂
城市化对发达国家而言并不重要,而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
为什么?
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本来就很高了,不存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

如上图显示,对于美国、加拿大、西欧这些国家地区而言,1950年的时候城市化率就达60%以上。美国达64%,到2017年涨到82%,67年涨了18年点。日本从1950年到1970年,城市化率由35%涨到了72%,每年增长1.8%。
对于我国,城市化率每年增长为1.5%,远远大于美国的0.25%。
日本房价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两个因素迭加的结果。
那城市化如何影响房价?
一是通过更多的人口
随着城市化,更多的人进城,需要更多的房子。可是短期内,城里的房子就那么少,而盖房子从规划到建成,需要几年时间。也就是粥少僧多。即使盖好了,配套设施的修建也是非常慢的。
二是通过更多高的收入
随着城市化,收入也是增加的。要不谁还进城打工。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每年9.5%,很大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功劳,而且城市收入远比农村涨的快。收入涨了,房价当然跟着涨,水涨船高。
三是更多的人和更高的收入叠加
这个效果会放大,形成正反馈。
为什么城市能养活这么多人?
因为城市是网络结构,农村是点状结构。城市与农村竞争,如同四维的水滴智人对三维人的降维打击,二者不是一个量级上的,农村无任何还手的力量。
为什么城市是网络结构?
那就是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软件比如医院、学校、银行、政府办事机构等。
有了两套网络以后,人们就形成了“分工协作”的关系,知识就会积累,技术就会进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就会生根发芽。
你会发现,人类所有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没有城市,人类的文件就无从谈起。
为什么农村不能建成两套网络?
其实农村不是不能建,很多地方都在建。但这两套网络很贵,不是哪里都能负担得起。
就拿地铁来说,修1公里需要5-10亿元,地质复杂的地方会更高。
北京地铁里程600公里,全球第二,仅次于上海的640公里,光造价就3000亿以上,中小城市能负担得起吗?而且,这仅仅是建设成本,还没有算运营成本。
那大城市为什么能建设得起地铁?
就是吸引人,让更多的人来分摊这个成本。你想北京的人流量有多大,地铁修好以后,地铁里面的商业,沿线的商圈、住宅都会涨价,这些都可以为建设地铁融资。
人多,基础设施好,会形成一个正反馈,进一步吸引人,创造的机会多,城市的效率会高。
以中国为例,过去20年经济增速为9.5%,通货膨胀2.5%左右,城市化率年增长1.5%,合计13.5%。按照这个速度,20年房价应上涨13倍左右。
房价增长公式=经济增速+通货膨胀+城市化率
3.技术进步会逆转城市聚集吗
近些年,人们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远程通讯,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完成交流。
而且新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传说中的地铁胶囊时速达1000公里,这样远在天边的人,一会就能见面。
那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还需要挤在大城市里吗?
第一,历史经验。
技术进步过去也都发生过。先看交通运输类的,比如马车发展为火车、汽车,使旅行更快,运输的货物更多。再看通讯类的,视频会议、虚拟现实,使得面对 面交流成为不必要。
真的是这样吗?
电话的出现,使得人们随时可以沟通。那还用见面吗?
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在电话里说不清,反而产生了很多见面的需求,见面反而多了。
所以,通讯技术的进步会创造更多的见面机会。
目前线上交流和线下的交流也类似。
因此,人类往城市的聚集是没有止境的-科幻电影中的城市都是秘密麻麻的。
4.生育类下降、老龄化会逆转房价趋势吗
人们在讨论时,有两个重要的情况经常被提及,一个是出生率的下降,年轻人变少,一个是老龄化,老人变多,很多人担心这两个因素会降低住房需要,降低房价。
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人口出生率。
市面上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人口有一个金字塔结构,顶端是一个小孩,中间是一对父母,底层是4个祖父母。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

小孩会得到双方父母的多套住房,就会导致空房率增加。就会引起房价断崖式下跌。

上图显示,从1990年开始,新生婴儿就大幅下降了,预期寿命也一直在提高,所以,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至少已经十几年了,而非今天才有的事儿。
而这十几年房价却是一直上涨的。这就是说,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并不必然导致房价下降,至少还需要其他条件。
再看国际上的情况:比如德国的老龄抚养比,就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8-64岁的年轻人的比重。在欧洲很高,只比日本低,比英国、法国、美国都高。而德国的房价,这几年涨得很快。2015年以来,欧洲房价增速最快的十个城市中,有4个在德国。

再看日本的抚养比达到45%,人口出生率也很低,现在只有1.4左右,远低于2.1的稳定水平。
那为什么日本的房价会下跌呢?
1990年地产泡沫后,日本的房价是下跌的。但是从2003年开始,与世界的房价一起涨跌,并没有明显的下跌趋势。比如从2003-2007年,东京的房价是上涨的。2012-2017年,也是上涨的。
所以,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并不一定导致房价下降。历史数据不支持。也就是说,不能从人口的变化直接跳到房价的下跌,而是要仔细分析,到底什么情况下哪里的房价会下跌。
比如日本,东京的房价没下跌,并不代表日本其他地方的房价没有下跌。
茨城县在全日本的都道府县中,人口总数排名第11位,达292万人,地方不算小,距离东京40公里,不算偏僻。
可是这些年,房价一直是下跌的。从2003-2017年,累计下跌44.8%,接近跌了一半(日本国土交通省统计)。
为什么茨城县的房价会跌?
因为这个县是著名的“白发城市”,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都走了,人口持续下跌,没有新增需求,房价必然下降。
所以说,老龄化和和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房价还是会跌,关键是哪里的房价会跌。
位置,位置,还是位置。这世界没有房子,只有哪里的房子。
二是老龄化
老龄化使人们身体变健康了,预期寿命延长了。
第一会增加住房需要,而且看病需求很大,不能住在偏远的地方,而在住在有不错医院的地方,那就是大中城市。从这个角度看,老龄化增加了大中城市的住房需求。
第二,现在家庭规模变小,也是增加住房需求的。
以前是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现在是三口之家,甚至是两口之家。每个家庭一套房,人口总数固定,户数增加,对房子的需求也就增加了。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平均每个城镇家庭平均是4人,到2017年,下降到3人,下降四分之一。这是全国的数字,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分别为2.6、2.5、2.7、2.8,住房需求更大。
里面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两口住的,但是现在人均寿命很长,每年都在增长,想腾出房子来,要很久很久。
所以,老龄化不一定是减少住房需求,很可能是增加的。
三、房价的政策面分析
1.房产税的出台会导致房价大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房产税何时会出台?
答案是“会很慢”。
这不是说不会出台,而是说,在短期内很难推出,更谈不上具体的时间表。根本的原因就是,房产税与我国现行税种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条件不成熟就强行征收,不仅成本大,税收收入也不会太多,还不利于社会稳定。
我国现行的税收种类,都是“流量税”:就是向经济活动的流量征收。例如增值税向销售征收,企业所得税是向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向个人征收。这些税收的共同特点,就是向流量的、增量的收入征税。
你,为了获得这些增量的收入,就必须交这个税。
征税的阻力并不大。
换句话说,流量税相当于从做大的蛋糕中切一小块,交税的人留下了一大块。
但向存量收入,也就是财产征税,相当于切分已经属于个人的蛋糕,征税阻力会很大。
比如,一个退休老职工在城市繁华地段有个房子,房屋价值很高,可他退休后的现金收入很少,靠退休金生活,房产税怎么交?难不成把人赶走?
再例如,很多人的房子是房改房、集资房,向这样的房子征税是很难的。如果强制征收,不利于社会稳定。
所以,要大规模征收房产税,需要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而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
两看有关官员的表态:
2014年,时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求是》撰文指出,房地产税改革的总方向是“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税收与征收”等因素,合理设置建设、交易、保有环节税负。都是慢慢来,不着急的意思。
2017年12月,时任财政部长肖捷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税的立法和实施。要注意,“立法先行”,从草案到审议,到向公众征求意见,再到表决出台,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强调一个“稳”字。
作者认为6年内不大可能推出房地产税。
其次,房产税率会不会太高?
房产税的阻力这么大,征收的力度一定不会大。最后,解决的思路,一定会形成普遍的减免政策,如人均居住面积在40平米以下的免征房产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妥”,才能保障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
最后,至于税率,不会超过房产评估值的1%。
因为统计局统计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才3万多元,双职工也就是6万多元,所以最多拿出10%,即6000多元。这与动辄100万元的房产价格相比,也就是0.5个百分点左右。否则,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就会乱套。
参考上海、重庆试点的力度,人均减免40-60平米,税率在0.5%。
这样一来,城镇居民首套刚需房不用纳税,刚需首套房的购买也几乎不受影响。
最后,房产税会影响房价降低吗?
第一,既然房产税的推出会很慢,推出的力度也较为有限,那么就不会对房价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根据以往的经验,房产税的推出,并不会引起房价的崩盘。如2011年重庆、上海的试点,对房价几乎没有影响。
再看国外,美国和日本都有房产税,这些国家的房子还是很贵。2005年韩国推出了综合不动产税,也未能改变房价的上涨趋势。这充分说明,不可高估房产税对房价的抑制作用。
2.共有产权住房:中低收入家庭的“上车”方式
首先,什么是共用产权?
简单来说,共有产权就是由政府出地、居民出钱,双方共同拥有产权的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比商品房多了层保障性质,比廉租房多了层商品性质,是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复合体。
具体来说,共有产权住房的“共用产权”,指的是居民和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享房屋的产权。常见的比例有7:3和5:5。居民买的只是房子的部分产权。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黄石、淮安进行了试点。
其次,共有产权的实质是什么?
对政府而言,就是把一次性的土地出让收入,变成了可以多次兑现的住房转让收入,增加了政府收的持久性,是土地财政的新形势。同时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维护了社会稳定
对居民来说,买了半套房,比买不起房,是一个进步。
当然,共有产权住房也需要挑选的,还是两个字,位置。
2017年北京计划提供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上海市戴上2017年8月,已经提供8.9万套。
未来大城市的住房供应,就是由商品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廉租房共同组成。
3.租售同权的效果如何
我国政府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并在广州、深圳、南京、佛山等12个城市开展“租售同权”试点。
对未来房地产有何影响?
广州的的租售同权政策,就子女教育而言: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具体条件:1.具有本市户籍或人才绿卡;2.积分入学标准,达到积分入学条件;3.监护人在本市无自有产权住房;4.监护人租赁房屋为唯一居住地,且房屋租赁合同经登记备案。
符合条件的,就可由居住地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包含民办学校)就读。
仔细看,要求的条件很高的。一般来说,自有住房的积分比租房的要高很多,而积分高的学生才能进好学校,所以租房的由于积分低,其子女就只能排在队伍末尾,上差一点的学校。
再看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意味着房东仍然拥有与房屋对应的学位掌控权。因为登记备案,房东可能要交税,进而可能会要更高的房租,再加之让渡入学资格 ,或许要更多的房租。所以,房屋的学位权,实际还是在房东的手里。
所以,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入学名额紧张的背影下,租售同权只能使“僧多粥少”的学位资源局面更加紧张。
4.农地入市可以降低房价吗
农地入市,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用转化为“城市国有土地”,不用交昂贵的征地费用,就可以进入城市土地市场,提供住房。
这样一来,房子的成本会下降,房价当然也随之降低。
戴上2018年底,这一政策出台后,并没有真正落地,无法找到实际效果的证据。
用三个问答来解释。
第一,农地直接入市,与以前的间接入市的区别是什么?
直接入市,就是不交土地出让金,由农村集体建造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其依据为2017年8月,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将13个核心城市纳入试点。
分别为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合肥、厦门、郑州、武汉、成都、广州、佛山、肇庆。
都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佛山常住人口达760万,肇庆小一点,是为了增加一个中型城市的试点。
为什么选这些城市?
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财政有钱,所以才能进行农地入市的试点。
第二,这种房屋的配套设施如何?
目前看,没有明显的办法解决比如道路、地铁、水电设施等,可能只能由其他财政资源补贴,这样就会对现有财政形成压力。不是个长久的办法。
这说明,土地出让金是有用途的,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没有这个资金,房子便宜了,可基础设施不具备,房子还是不好住。
第三,这些出租的房子,附带学位资源吗?
目前还在摸索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看起来很难有。学校不是随便建设的,需要审批、规划的。还有资金投入、好教师的招募,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农村集体用地的租赁房,可以解决住的问题,但很难解决上学的问题。
目前农村的住房只能租赁,不能买卖。
5.房地产的“”五限”会长期存在吗
2016年来,房地调控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五个限制”: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
(1)限购
就是只有本地户籍的人,或者虽然没有本地户籍,但交够一定年限社保的本地常驻人口,才有资格买房。
(2)限贷
比如北京,首套房首付35%,最多贷款65%。第二套房,首付为60%,最多贷40%。
限购和限贷有一个明显的目的,就是限制购买人群,限制购买数量。
其核心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防止因房价快速上涨,导致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所以,这两项政策,有合理性,估计会长期存在。即使放松,也是边际上的,但不会完全取消。
(3)限售
就是限制商品房出售。比如购买新房5年后才能转手,目的是为了限制投机买房,但实际是减少了二手房供应,不但不能降低房价,短期内还会推高房价。
(4)限价
就是限制新房的开盘价,房价高了不让开盘。它的直接效果,不但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信号,创造了寻租机会,而且不利于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开发商会变通,比如只租不卖。但其资金回笼变慢,开发周期变长,资本成本加大,最后还会转嫁到房价上去。
限售和限价是短期的应急政策,如果未来房地产政策会松动,这两项估计会比较早松动。
(5)限商
限制商业楼、办公楼按照公寓楼设计,限制其改装成公寓楼。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地性质,商用楼与住宅楼的地价不同。二是商用楼可贡献税收,住宅楼不会产生税收。
所以,如果要把商用楼转化为住宅楼,前提是补一个地价,弥补政府的税收,否则可能性不大。
从2016年10月调控以来,到2018年10月,一线城市仅上涨1.4%,二线上涨14.3%,三线上涨16.9%,一线比二三线低这么多,说明调控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换个角度,虽然调控这么严厉,但房价依然会上涨,说明潜在的购房需求还是很大。这种调控会影响短期的房价增速,但不会改期基本面(指的就是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城市化),不会改变长期的房价趋势。
6.房价波动的真正秘密

房价波动的真正秘密是什么?
上图中有两条线,橙色线是房价的增长速度,蓝色线是一年期存款的真实利率。所谓真实利率,就是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到手利率。橙蓝两条线有个明显的规律,就是反向变化。
房价涨的快的时候,就是真实利率低的时候。反过来也是,房价涨得慢的时候,就是真实利率高的时候,几乎没有例外的时候。
从2012年到2015年,是我国房价总体增速比较低的几年,除了2013年下半年,这段时间增速都较低,直到2015年夏天房价启动,开始快速上涨。
这几年房价增速变慢,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认为是经济下行或房产调控。
经济增速下行:在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速一直是下行的,2016年以来的速度比2012-2015都低,可是2016年以后房价上涨很快,引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房产调控,所以说经济增速下行并不是2012-2015房价增速较慢的原因。
房地产调控:2016年房产调控是最严的,比2012-2015厉害多了,可是现在房价增长压力还是很大,一线城市被控制住了,但二三线增速很快。
所以真实的原因是货币收缩导致的利率上升。
为什么?
2012夏天-2015夏天,实际利率平均只有0.8%,虽然不高,但是个正数,存钱是挣钱的,所以大家买房子没那么积极。
作为比较2007的以来的平均实际利率为-0.2%,存钱就是赔钱,大家当然不愿意存钱。尽管0.8%看起来不高,但是正的,这就导致2012-2015的房价涨不起来,利率的作用是很大的。
简言之,就是存款搬家,把钱在储蓄和房子之间搬来搬去。利率高时存款,利率低时买房子。
存款搬家的有证据吗?
我国储蓄存款的增速和房产的增速高度反方向变化。
上图中2013年下半年,房价增速有一个小高峰,有一个快速的上升,从年初的零增长上涨到9%左右,对应的实际利率,从1%下降到0。
利率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大?
因为这是千家万户的资产配置行为,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挡不住的。
为什么利率能完美解释房价增速?
本质是,房价和利率的这种高度相关性,是房子的资产属性。房子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在很多家庭的资产组合中,房子都是最重要的资产。
那这个规律适用别的国家吗?
比如,美国的房价在1999-2006年快速上升,期间实际利率一路下行,二者在时间上吻合得几乎完美。
而在美国,利率比土地重要得多。因为美国的土地非常多,土地市场也很完善。房屋供给受土地供给的约束很小,然而泡沫依然可以形成,表明土地供给充裕的情况下,低利率仍然可以大幅推高房价。
增加土地供应,并不是解决房价的根本因素。
再看日本,从1961到1990这30年的平均实际利率为-0.67%,长期的低负利率,造成十几年房产价格的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数据显示,日本的房价上涨速度与实际利率呈现非常显著的反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