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我不是药神
写在前面: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请忽略本文...
各位晚上好!此刻坐标湖南·长沙。
昨天下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了这部好评如潮的电影《我不是药神》。
“当我们都在羡慕着日韩的电影多么映射和讽刺着社会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电影作品也在悄然追赶中。”
有关注这部电影的应该都知道,这个片子起初定名叫 中国药神,后来又改名叫 印度药神,几番折腾最终定名为 我不是药神,采取这种有些中庸而隐忍,甚至有着自我放弃味道的命名,不仅是电影导演态度的体现,更传达了影片中角色的态度。影片涉及的话题如果要引申开去,那可能会相当敏感,连主演徐峥都呼吁大家不要过度解读,借题发挥。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6日,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两天,票房突破5亿,豆瓣21万人打分,评分依然停留在9.0。
是的,正如大家所知,这部影片取材于曾经轰动一时的“陆勇案”真实事件,但却很好地规避了 一些潜在的风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会产生那么明显地对号入座。
“陆勇案”真实事件
1968 年出生的陆勇是一位企业家,2002 年他被医院诊断患上"慢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移植需要配型,只能先吃药,稳定病情。那时瑞士格列卫临床效果好,但十分昂贵,一年光吃该药花费就要近 30 万元。2004 年,陆勇意外获悉印度有仿制格列卫,如果吃这种药一个月仅 4000 元左右。他通过药瓶上的信息联系上了印度方面直接购买仿制药。
陆勇吃了一段时间印度仿制药后,发现效果很好,便将自己的服用情况发在了病友群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病友纷纷联系陆勇,希望他能帮忙。"告诉他们怎么弄,实际上也不是我帮他们买,他们支付完成不了,主要帮他们解决支付问题。"让人没想到的是,2013 年 11 月,陆勇被湖南沅江市公安局刑事拘留。随后,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近千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幸运的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最终检察机关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法院也对"撤回起诉"做出了裁定。
从电影故事主线来看,整个故事套路非常明显,整体走向也比较容易预测。换句话说,影片并未以叙事来作为核心卖点,而是着重展开故事背后的话题以及那些主要角色所引发的议题。
从电影所塑造的人物来看,所有人都是鲜活的,都是现实的。父亲病危走投无路开始走私“假药”的程勇,为了听孩子叫声“爸爸”艰难地想活下来的老吕,女儿患病丈夫跑路只得在夜店跳钢管舞的思慧,“God Bless You(愿主保佑你)”老实安分的刘牧师,从农村跑出来只有20岁的黄毛.....
他们都并非有着多么闪亮的光环,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环境气息便是“烟雾缭绕(抽烟)”,几位主角几乎都是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畏畏缩缩,真实演绎了小市民的那些美好与丑陋,真实,亲切。
这一群人为了什么?钱吗?都不是!只是为了命,自己的命,孩子的命,家人的命,见不得别人痛苦的命!这在中国扎了根的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便是“慈悲心”。如果说程勇第一次走私是走投无路,一年后再次重操旧业那真的可以算是一种“慈悲”,办着制衣厂风生水起的他完全不用再铤而走险,但是见到老吕躺在病床的那一刻,听到老吕治疗过程中痛苦的哀嚎,他自责、不安了,人性的善良与慈悲使他不顾一切,放弃了成功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孩子。
就连真正的为了钱不择手段的假药贩子张院长,在被警察逮捕后,都能够守口如瓶,不愿意用别人的命来减轻自己的罪重。因为他也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
负责抓捕“假药贩子”的警察曹斌也是痛苦的,一方面是法律,一方面是人命,法律不是用来惩罚坏人的吗?在这一刻他是迷茫的,他也没勇气继续查办下去,因为在面对这个现实案件,严格执法竟成了另一种“害命”!
网上关于几位主演在电影中演技的评价有很多,特别要夸下王传君。
他饰演的老吕是整部电影里最有感染力的人物。徐峥和王砚辉这样的老戏骨在表演上已经非常出色,但相比之下王传君更收敛也更有力量,给予了人物更多细节和层次。那种小市民特有的精明与圆滑,在苍白消瘦的面容与佝偻身形中展现出了极强的复杂性。闪烁游移的眼神,总是躲闪着什么;笑的时候,两个嘴角先向下拉扯,微微用力,说是笑,又像哭一样,喜与悲被扭曲在一起。一个被悲惨命运冲撞,却依然努力用乐观对抗的普通人,就在这样的表情中把生命的挣扎演绎到了极致。
你能保证你不生病吗?
电影中老奶奶 (苇青 饰) 和警察的那一段对话让我尤为动容。
一场夜里的突然抄查,拥有违禁药的病人都被警察拘捕,在拘捕的所有人当中,有位患病的老奶奶与警察有了这样一场对话。老奶奶颤抖的双手抓住警察的双手直面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求求你别在追查印度药了行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的一瓶药,我吃了三年后。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它是假药。那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
“那药才500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不挣钱。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你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命运从来平等,谁都会害怕,将来有一天,“玩命”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医药公司就是反派吗?
影片塑造的制药公司相关人员的形象,几乎可以说是满足了所有该有的负面化身:唯利是图、冷血无情、漠视生命、为富不仁,衣冠楚楚却“嘴脸”丑陋,丝毫看不出一点人性的光辉。
似乎有不少人会这样认为:“神药”价格之所以如此高昂,全是这些制药公司的错。他们讲点道德、下调药价,问题绝不会这么难办。
可是,这只是电影传达出的效果,现实中的医药公司真的是如此罪恶滔天吗?
网上有这样一段良心评论,值得大家思考:
如果熟悉“神药”格列卫的研发历史,我们或许就能对其高昂的定价多几分理解。从医学界在1960年发现慢粒白血病的致病染色体,到人们终于找到针对这种染色体进行靶向打击的可能,无数天才学者耗费了30多年的光景。经过制药公司的无数试验,格列卫最终被批准用于临床时,已经是2001年。
有人形象的说:你吃到的药虽然贵,但已经是“第二粒药”的价格,而“第一粒药”的价格,可能是数十亿美元。
制药公司不定高价,就收不回研发成本更不可能盈利,那还有谁愿意研发新药呢?在这样的矛盾与悖论面前,药物的“高价”决不能仅用“商人贪婪”来解释,而承载着更深刻的意义。
在娱乐综艺当道、IP横飞的的暑期档,这部电影无疑会是一股清流,同这几年的一些国产电影《道士下山》、《我不是潘金莲》、《驴得水》《相爱相亲》、《芳华》等等一样,在我心中也会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我看来,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较之本片,不仅在名字结构上有着类似之处,而且也都不是要辛辣讽刺或者展现社会有多么阴暗,反而是透过一种非常典型的社会现象,来引发社会思考讨论。
比如电影中的警察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恪守法律的警察局长与体恤民情的刑警干员,兼顾了法律和人情双重角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在所有的事件面前单纯死板的讲求法治是不现实的,始终都摆不脱人情世故的干涉,而本片就把这种非常矛盾的双方处理得相当和谐兼顾。
正如网上所说,看完电影之后,再也不能说中国拍不出较为深刻的社会话题电影了。似乎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将国内缺乏深刻的社会题材电影的原因,归结迁怒于某些审查制度干涉创作自由,往往忽略了导演在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这部影片的导演来说,他很聪明,在不触犯审查的情况下,又能让作品发人深思,赤裸裸的抛出了非常敏感而尖锐的社会话题。
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审查的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甚至在如此敏感的话题下也达到了政治正确,体现出大爱的人文关怀。当一个民族敢于触碰现实主义,敢于正视自己,那么他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前进的。
我很庆幸也很荣幸看到这部意味深长的社会题材电影,更庆幸的是,我又看到了爱,与光亮。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岛向南(id:nanzhouie)
![](https://img.haomeiwen.com/i9934558/5686cd20ab87992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