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推首备选集亲子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9岁孩子失去父亲,我是如何跟孩子谈死亡的?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67人  奇妈育儿

文:奇妈

近日有个让人又悲伤又暖心的一个新闻。

悲伤的是9岁的女孩小雨的父亲因为突发脑溢血突然离世。

突然之间没有了父亲,奶奶又下不了楼,小雨上下学的接送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最后出现暖心的一幕,家长委员会曹爸爸得知了此事,决定联合了其他家委会家长,最终选出13人负责接送小雨。

在感叹生命的脆弱的同时,又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美好的一幕。

而我一直在想,当一个孩子失去自己的亲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除了物质上的一些帮助,我认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谈死亡?

1

因为不懂死亡,所以无法面对死亡

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什么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也没有任何课程。

据调查,在失去亲人的那些人当中,70%的人会有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

而82%的人在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3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有自杀念头。

很多人会为了挽留对方,常常会要求医生做各种的抢救保命手段。

因为无法接受亲人的离去,只能想尽办法去拖延死神的到来。

我曾经看到有人说,人在死亡弥留的时候其实是最痛苦的。

被插着各种管子,动不了,说不了话,却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痛苦。

有个女孩的外婆得了癌症,外婆想回家,女孩担心外婆的身体受不了路途颠簸;

外婆想吃咸菜,女孩却硬让外婆吃医生开的营养品;

外婆不想再做化疗,女孩哄她“再做一次就会好”

最后依旧无法避免外婆的离去,她抱着外婆的病床开始痛苦,想起生前种种的遗憾。

如果我们从小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能够正确面对死亡,那么,就会在死亡到来那一刻,就会让内心得到一个安宁。

死亡教育其实是对生命的教育,而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2

请直接了当地跟孩子谈论死亡

人成长的过程一定会面临到生离死别,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关于“死亡”的话题时。

你一定要直接了当地跟孩子谈论死亡,尽量避免模糊不清的答案。

不要用宗教或者神话中的天堂地狱等传说故事来解释死亡。

美国父母认为如果采用这些模糊的方式,虽然很简单,但也很容易产生困扰。

因为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只会陷入更深的疑问,从而无所适从难以自拔。

0-4岁的孩子,我们可以用比喻的手法说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

4-7岁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死亡是很危险的事情,并做好安全教育,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7-13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了解人的生老病死过程。

3

模拟一个死亡课

在美国,有的小学还会开设一个“死亡课”。

在这个课堂中,会有专门训练的殡葬工作人员和医生护士来当老师。

在跟孩子讨论人死亡的一些事情后会采用轮流演剧的方式,模拟亲人死亡的应对方式。

孩子参加亲人的葬礼,举行告别仪式,往往这个时候孩子会体验到成为孤儿的那种凄凉的感觉。

除了能够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之外,更能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并且珍惜现在和周围人相处的时光。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更强大而温柔。

我们在家的时候也可以跟孩子做一场死亡演习的表演课。

4

多带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

人会选择死亡,大部分都是没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总是容易陷入到悲伤的境地无可自拔。

所以我们要学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更多的美好。

有个妈妈,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姥姥的去世。

她用一组绘画故事将姥姥的一生讲述给了孩子。“画出了孩子姥姥工作岗位上的一幕幕。

一个温馨的小故事,温暖的画风,没有强烈的冲击力,却能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也更能年幼的孩子接受与理解。

这次的小女孩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是却有13位温柔而强大家长代替他的父亲守护着她。

这就是生活的一种美好,我想小女孩今后,肯定能够幸福地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