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简史》006

2024-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时不时
  1. 政:政治制度,一个国家的组织形式,管理生产、产出的方式;
  2. 教:教育制度,培育政治人才的场所;
  3. 历史越久远的年代,政与教越融合,教育越接近于实习的概念,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4. 历史的发展必然驱动政治组织与教育的分割,强化政治的严肃性、教育的稀缺性;
  5. 教育是阶梯,是政治力量筛选和博弈的工具;
  1. 夏代继承法:父传子模式,17主、400年。其中有被其他部落所篡。
  2. 从中央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原因:由于生产力的上升不明显,中央对诸侯的实力对比没有形成大的差距,强势破除旧制,导致在某一代子嗣治理水平不足时,为周边强势诸侯所侵扰、篡夺。
  3. 从诸侯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原因:旧有的制度,可以保证30年河东、30年河西,按劳分配地位,部落发展的好,就可以管理天下,享受其他部落的供养。都是炎黄子孙,为何要屈居人下,侍奉左右,是夏代先破坏了规矩;
  4. 结论:所谓凭实力攫取的富贵,也会凭实力输回去。
  1. 基本方针:沿袭虞唐的方法,采用上贡的模式进行产出再分配;
  2. 虞唐贡法的猜测:天子一年巡视天下,观察各联盟部落、诸侯的生产情况,确定未来4~5年的税收;
  3. 夏代的产品再分配:取数年收成的平均数作为税收基础,强制确认年化上贡比例;
  4. 优点:简单粗暴,便于管理和执行;
  5. 缺点:未考虑丰年、荒年的周期律,导致上贡过程不断积累阶级矛盾;
  6. 总结:产品再分配,需要考虑弹性,按照多年平均数,考虑了弹性,但弹性不够,过于理想化。底层人民的生活用度是无序的,非理性的。
  1. 基本规律:生产力越低下,人与人的差距越小,信仰、宗JIAO是很好的增加神秘感的利器;
  2. 民众状态:唐虞时期民众较夏代朴素;夏代民众较商代朴素;越朴素,社会越迷-信;
  3. 教育内容:宗教、秩序、时令,为政治组织培养后续的管理人才;
  4. 教育的本质:培养信息差,造就神秘感;
  1. 夏朝承上启下,从三皇五帝时代,步入家天下模式;
  2. 为了巩固政权,削弱管理能力对时局的影响,强化了“社会产出再分配制度”;
  3. 随着粗暴的“平均数贡法”积累足够的矛盾,必然导致政治组织的崩塌;
  4. 夏朝体制中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同宗的子弟,部落的首领。
  5. 崩坏后的新制度中,可以看出夏代政治组织的弊端。然而矫枉并过正,是否劳心劳力不得其果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