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取关差评的最后一根稻草
昨天微信更新了公众号文章读取方式之后,今天真的是风声鹤唳的一天。不知道是我错觉还是确实如此,今天收到的推送少了很多,难道都怕刷存在感然后被取关?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候的场景。
吓得我一天看了三次后台,可能我这一周一更的频率太没存在感了吧,我的读者没有一个弃我而去。「千万不要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弃我而去了,那我可真就乐极生悲了」
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一个月前的差评事件,或许看到这里你以为我要翻旧帐了吧,并不是。或许这件事已经是旧事了,但是它带给我的思考却未停止。
5月27日凌晨三点我发布了一篇文章,你懂泡面吗?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差评事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对于当时无脑取关的现象,我提到了差评对于我来说是个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我获取信息途径不够广的时候差评还是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
当时想法确实如此,不过我给自己留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取源信息?毕竟没人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
两个月前我给自己定了每天阅读一篇英语文章的目标,为了能够有效的达成目标,我花时间选择了一个新闻应用 SmartNews,在上面订阅了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比如「Time」和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比如「Movies」,每天早上坐公交的时候挑一篇配图和标题吸引我的文章阅读。
我第一次知道 GDPR 就是在 SmartNews 上看到的,看完那篇文章我就明白了为什么那几天邮箱收到谷歌、twitter、facebook等公司的关于隐私的邮件,然后过两天我就看到了这条推送。
当时看了差评的文章对这个法令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毕竟英文理解的不是那么清楚。
在 6 月 1 日早上,我被 Time 一个封面吸引了,就是下面这张,这是 Time 最新一刊主题为「The Drone Age(无人机时代)」的封面,封面上的 "Time" 是由 958 架英特尔无人机飞跃加利福尼亚 100 米高空拍摄的,图片上的日期是该主题正式出版日期。
图片来源于时代周刊官网四天后我收到了这条推送
6 月 6 日,我在推特上看到了微软在测试将服务器保存在海中这条消息,过了两天收到差评推送
以上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当然绝不仅仅是想说明我提前一步知道了这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小题大做了,这些例子其实就是我对一个月前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我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到源信息,而不是加工过的信息,虽然上述例子获取到的信息毫无价值,但是这并不影响我获取到了源信息这个事实。而我个人认为我给自己留的问题重点也不是获取到某个源信息这个结果,而是获取源信息这个意识,当你长期保持获取一手资料的习惯,时间久了自然会量变引起质变。要知道意识和思维才是最难改变的。
当然肯定有人抬杠说我以为获取到的源信息其实可能也是二手甚至多手的,对于杠精我只能说反正我留言功能还没开,送你两个词「keep it」。
所以自从上次文章之后,我反而更关注差评了,我关注的地方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带给我的信息是否有价值?二是我能否自己获取到这些信息?所以每一次我提前获取到它推送的内容,你们是理解不了我内心那种优越感和喜悦感的,可惜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
随着我的关注,我发现差评带给我的有用信息越来越少,它推送的我感兴趣的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也不感兴趣,并且由于上次的影响,最近转载的文章变多了,关键的是他转载的我也提前看过,比如那篇「游戏策划:为什么我的儿子不沉迷游戏?」我几天前就在虎嗅网看过了。说起虎嗅网,我是在帅张的推荐中关注的,感觉信息真的很及时。
其实有一点我还是和之前保持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差评能做到现在的程度还是很厉害的,而且它提供的内容确实也是有价值的,只不过有价值和对自己有用并不是一回事,就比如网上付费课程很多都有价值吧,也不是所有的都对你有用。
就看上面我举的例子,差评推送的信息时差不超过一周,快的也就两天,而且差评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了一些对普通人来说难以理解的词汇概念,或许对于懂技术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懂技术。所以说我这里并不是批判的态度,只是客观的记录我的改变。
我记得在「stormzhang」公众号的一篇文章看到过,关于他很少在文章中用表情包、GIF、加粗字体、调整颜色等方式,因为他觉得这就像上课老师给你划重点一样,他觉得自己的读者都有理解能力,不是需要人喂食的婴儿。我觉得我也应该能自己吃饭。
最近我知道了 Medium,知道了 Reddit,想用 Inoreader 订阅一个源时,发现已经被下架了,还专门去注册了美区账号,我在积极的寻找消息源头。综合这些原因,我最近觉得是时候取关差评了,不过一直在等写了这篇文章之后。结果昨天微信订阅号的改版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也就顺便把这篇文章写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带给你什么思考才是有用的。如果你只是看热闹,那么你永远只是一个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