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 草稿

2024-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下个路口的遇见

20世纪60年代,夜晚,微风袭袭。乡下的日子里,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天边慢慢地黑了,炊烟袅袅升起,打闹的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回到了家里,天真的他们围着灶台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的说个没完。可是地里面的活似乎永远干不完,大人们早早起床,准备好干粮出门,从早忙到晚,似乎都不舍得回家,直到伸手不见五指借着微弱的月光,挑着扁担慢慢地走到家里。

那个年代,日子过得都很拮据。收入来源有限,工资微薄,没读过书的人只能一辈子在家里干活。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老一辈的观念还是希望是人丁兴旺,香火续传。

因为粮食产量少,家里人口多,一碗干净的白米饭还是比较难得的。大多地里还要种很多粮食拿来辅助勉强撑过一段日子,人们勤奋苦干,可地面的庄稼也需要养分,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地滋养它们,它们也长得又瘦又小,甚至不幸遇到了害虫,可能好不容易生长出来也慢慢地死掉了。

一个女人可被预见的一生就是出生五六岁就要帮家里干活了,十几岁就匆忙嫁人,她们没有文化,也没有选择,嫁到人家家里,运气不好不被丈夫体贴,家里人容不下她,日子也很难过

我的父亲也是在那个时代出生了。

可是他的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家里还是花了一些钱送她去医院治疗,可最后她还是离开我们了。

我的父亲上面有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哥哥。年少没了母亲,我爷爷一个人把他们三个人扶养长大。

并且在那个饥寒交迫年代,很多同龄人往往都没有学习的机会,一出生稍大一点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力。但是我爷爷还是坚持送他们去上学。

我父亲是家里年纪最小的一个,人也很聪明。家里看他学习好,尽管条件不好,我爷爷也一直供他读书读到毕业。

父亲也很争气,再当时教育体系没那么完善,普及的时候,他凭自己的努力考了个中专文凭,这个在当时称得上是高学历人才。

当时的中专学校很务实,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培养,毕业基本上都能精准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父亲毕业后,在当地一所学校里任职人民教师,这个职位在当时也颇受人尊重。

80年代初,中国贫困人口达8.7亿,贫困发生率88.1%,意味着大部分人都是贫穷的。

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穷问题收到了贵内外广泛关注。也是国内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国家要想发展,开始大力扶贫,在多想政策扶持下,贫困人口开始逐步减少,占比也有所下降。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