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本《TAISHA天书》投稿专用读书

阅读《骈拇》(一)

2024-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沙漠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开始对《庄子·外篇》进行阅读,第一篇就是著名文章《骈拇》,这名字看上去似乎有点怪。“骈拇”是什么意思呢?用今天的话来讲却是很简单: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接,属于无用多余的范畴。

骈拇第一段是这样描写的:“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枝指指的是大拇指上多长出来的手指,该段大意是:“并生的脚趾和歧长的六指,是出于自然本性,却超出了人体所固有。附生的肉瘤,是从形体上长出来的,却超过了自然本性。多方造作仁义来实行,比列于人的五脏,却不是道德的本然。因而并生在脚上的,只是联结着一块无用的肉;歧生在手上的,只是长了一个无用的指头;骈拇枝指地把仁义与五脏相比列而超出了五脏的实情,这种过于邪僻的实行仁义的行为,则是多方地滥用了聪明。”这段主要是将骈拇和枝指与仁义作比较,庄学门人认为仁义这些东西不是出自于人的本性,过多施加在人们的身上就会使人们失去自然本性——就好像人们崇尚贤能,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阅读古代圣贤书的人以贤才自居,在某个时间段里通过残忍的血腥手段达到高位后养尊处优,这便是老庄等人为什么一直治理于“小国寡民”,统治者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因之一。然而,仁义就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其实不然每次血债前行的过程,同志就会通过仁、义、礼、法等迅速地建立一个制度出来,然后在短时间里产生成效,只不过这种成效是短暂的,就像一个人穿一身干净的衣服过不了一个冬天——因此,我们可以仁、义、礼、法等看作是一位药,当社会出现极端病态时用上,治理好了就放下,然人们恢复自然本性。

文章第二段浅易地将感官与仁义作比较,从而得出仁义不是天下至真之理的结论:“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其大意是:“因而纵情视觉的人,会被五色所迷,耽溺文彩,彩色华丽花纹的服饰不就是光耀炫目的吗?离朱就是这类人的代表。纵情听觉的人,会被五声混淆,滥用六律,岂不像金、石、丝、竹和黄钟大吕等的音调吗?师旷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多余地实行仁义,高举德行和闭塞本性来沽名钓誉,不是使天下人喧嚷着去奉守不可企及的礼法吗?曾参和史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多言善辩的,犹如累瓦、结绳般堆砌词语,穿凿文句,游荡心思于“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论上,岂不是疲敝精神求一时的声誉而争执无用的言论吗?杨朱墨翟就是这类人的代表。所以这些都是旁门之道,不是天下的至真正理。”这也正是《道德经》第十二章表达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真意。

老庄提倡的“愚民”手段并不是说真正地让百姓愚昧无知,而是统治者通过修道的手段达到“无为而治”之后启用自然本性去带领百姓保持自然本性,在自己不惧的同时也能让别人不惧,这就是“幸能正生,以正众生”的真意。


下期我们将如何保持人的本性以及“仁义三大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