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自信振兴兰州文化
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以高度自信振兴文化事业,对于雄踞大西北的陇上重镇兰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自信源自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找准了方向,明确了定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以高度自信推动兰州文化繁荣兴盛,就必须廓清不利于文化自信的种种思想障碍。
黄河母亲雕塑
有一种看法,兰州长期处在封闭落后地位,加之又是一个移民城市,能有什么文化?这就必须正确看待兰州在2000多年历史流变中深厚的文化积淀,革命斗争年代形成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先进文化,深刻认识兰州具有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支撑和底气。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设置金城县,2000多年来的历史风云,留下了霍去病、赵充国、法显、玄奘、高适、岑参、林则徐、谭嗣同的足迹。镌刻着左宗棠、彭英甲的卓越功绩,涌现出辛庆忌、鞠允、乞伏国仁、段坚、彭泽、邹应龙、段续、吴可读、张国常、刘尔炘等杰出人物和文化宗师,造就兰州以黄河文化为轴心,融合多民族多宗教,中原文化与丝路文化要素的宏大体系,这是兰州历史文化的鲜明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下的兰州人民,开展了异常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兰州解放之际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解放大西北的关键一役兰州战役,战况之惨烈惊心动魄,沈家岭上飘扬的红旗和嘹亮的军号,始终是激励兰州人民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建国以后,兰州文化艺术界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活力,在电影、戏剧、诗歌、书画、雕塑等各方面,都贡献了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上乘精品。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些漠视兰州文化资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兰州还拥有其它宝贵的文化资源,一是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赋予兰州建设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都市产业区优惠政策。这个政策意味着,凡是黄河文化的发展成果都可以为兰州所用,而黄河文化就是华夏文化自身,而不单纯是黄河上游的区域文化,这一份资源是何其庞大!二是兰州作为省会,是承接国内外文化优质资源的桥头堡。再则全省各地的文化特色、文化成果,都可以在省会展示,为省会所用,借助省会平台加强对外界的输出和交流合作,这个便利是其它各地方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兰州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对振兴兰州文化不但充满自信,而且高度自信。
兰州太平鼓
有一种态度,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现在硬指标的工作这么多,哪里顾得上去抓文化振兴?这种认识是不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软实力不等于软指标,如果认为抓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恰好折射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文化兴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略,贯彻落实这个方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回顾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产生“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些优秀作品的时刻,正是兰州各项事业均衡发展良好的时期。当着文化建设相对消沉的阶段,恰好是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面对困局的时期,例如文革时期。所以,一定要借党的十九大浩荡东风,全力以赴开拓兰州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局面。
有一种现象,是面对文化建设止步不前,不知道振兴兰州文化从什么地方着手,应该做哪些实际工作。这是由于对兰州文化缺乏系统研究所致。振兴兰州文化可以说千头万绪,要抓出成效必须从理清头绪开始。笔者认为当前最首要的是,通过认真梳理科学论证,弄清楚兰州文化在全国文化体系中的定位、概念,文化体系的结构组成,文化开发的目标和路径。在此基础上解决好振兴兰州文化的顶层设计和阶段性规划,重点文化项目的凝练和组织实施,以此带动社会各方面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投入,逐步促成全社会关注文化发展、支持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找准兰州在全国文化体系中的定位的意思,一是弄清楚当前兰州文化处在全国的什么位置上;二是今后兰州文化要上升到全国文化体系的哪个层面上。搞清楚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理清振兴兰州文化的路径。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以黄河文化为坐标系进行评估,兰州文化本质上属于黄河文化的上游分支,在她的滋养下,兰州形成了艰苦奋斗、包容和谐,博采众长、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明代以后兰州长期深处内地,受国内外思想文化潮流的冲击相对较少,因此比较多的保留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个有利条件。同时对激励我们与时俱进、追赶国内外文化先进水平又是强劲动力。这也是兰州文化的比较优势。因此振兴兰州文化必须有高起点高目标,应该为了让兰州文化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而积极努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兰州文化应该像省内外很多地方一样,起一个响亮的名称来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化标识,例如“河陇文化”。这样就可以举起一面文化旗帜,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致力于振兴兰州文化。
舞剧《大梦敦煌》剧照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脉是民族的魂魄,也是城市的根脉。经过前些年大量工作,兰州文化的基本轮廓已经清晰,当务之急是在此基础上,尽快理清兰州文化的脉络。要搞清楚在兰州发展史中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精神内在是什么,不同阶段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动力是什么;哪些东西应该继承发扬,哪些东西需要合理扬弃。在此基础上,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认真凝练体现兰州文脉的基础设施项目,来提升城市的精气神。要大力挖掘积极宣传兰州历史文化名人的贡献和成就,让他们从区域性文化代表人物走向全国,得到国家层面上的充分认可。这不是为哪一个历史人物争面子,而是从总体上抬升兰州文化资源的品位。要利用历史素材创作文化艺术精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展示兰州城市形象,提升兰州文化软实力。要动员和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让广大市民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认同,为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兰州凝心聚力、共襄盛举。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振兴兰州文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规划引领和扶持措施,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要广泛调动专业机构与民间社团的积极性,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同时并举的基本路子,以期比较快的形成文化建设热潮,。要搭建文化产业项目与投资者、文化市场三方面有效联系沟通的合作平台,让文化创意、文化产品、文化建设项目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提供更多来自于本土资源、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讲好兰州故事,助力文化产业和旅游市场发展,让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进入文化昌盛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共兰州市十三代表大会把建设文化强市列为重大任务,一个文化创新硕果累累的新时期呼之欲出。让我们以振兴兰州匹夫有责的强烈心愿,共同努力去开拓兰州文化繁荣兴盛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