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

读张爱玲《金锁记》

2017-05-28  本文已影响64人  慢世人

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读张爱玲《金锁记》

慢世人


“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在《金锁记》的文本中有过两次出现,表面上看是长安主动的自我牺牲的选择,其实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结局。

第一次是长安长到14岁时,在母亲预备再次大闹学堂时,选择了中断学业,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学校生活;第二次是在七巧多次阻挠她与童世舫婚事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与世舫解除婚约。学业与婚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算是最隆重的人生大事了。长安知道自己抗争不过母亲,在母亲彻底破坏之前,她违背意愿,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结束心仪的新生活。这在她的感觉里,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其实,美丽何以见得?苍凉却是彻骨的。

七巧瞒着长安,下帖请了童世舫到家中吃饭,并且用“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便亲手毁掉了女儿长安小心翼翼珍惜着的幸福。长安在家中看到世舫后,自然是明白了一切:她母亲的用意以及她与世舫的爱情、友情已然灰飞烟灭。这里并没有铺排长安的心理世界,而是写她“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我不知道十几岁的少女是否真的懂得悲怆与绝望,我只记得初读文本时内心强烈的撼动。我的眼前仿佛就是长安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进黑暗里。她的爱情乃至整个人生也从此跌进了黑暗里。

她离我是如此之近,一个拾级而上的背影已然让我惊心动魄,我甚至疑心此刻的她正站在我的身边,而她沉默着的绝望,仿佛也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

我一直觉得文学语言的最大魅力除了音韵的圆美流转之外,便是丰富的可以层层解析的言外之意了。一句看似简单的描写,却已经是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已然引发我们对于被描述者前途命运的想象、内心情绪起落的窥探。而对于人世间春秋代谢、悲欢离合的无尽感慨与思考,也由此生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