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大学与文史之间

笑谈音乐中的鄙视链

2020-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Liebestod

        我一直认为,音乐中是存在鄙视链的。

        我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在普遍的认知中,古典音乐代表着高雅、脱俗、高阶层的意象。终日与我相伴的是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一些艺术家。而我就对那些爱听广场舞金曲、嘈杂的电子合成音乐的人持鄙夷态度。有人要反驳甚至批判我了,难道广场舞金曲、电子合成音乐就代表低俗吗?别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你有什么资格来说三道四?想到这里,我便不由地冷汗直下,生怕被万人唾骂。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下这条鄙视链。(也当为自己洗脱罪名。笑)下面我将把古典音乐与现在流行的大众化通俗音乐进行对比论证。烦请各位稍安勿躁,暂且按捺心中的怒火,听我来诡辩一番。

        首先从发展历程上来说。古典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自然要比大众化通俗音乐要成熟许多,其体系也更加完善。在漫长的岁月洗淘中,优秀的作品在各类大师的演绎下永久流传下来,并且日臻完美,也因此诱发了唱片行业的兴起。举个例子,贝多芬第五、七号交响曲一般是孪生曲目(即一般情况下出品商都会选择这两首一同出版)。至今为止古典唱片界的桂冠之选依旧是DG唱片公司出品的克莱伯&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的贝多芬五、七号交响曲。自这版唱片出现未有出其右者。并且畅销至今,依旧是入门首选。这就很好的证明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音乐体系与其配套产业可以随时顺应不同时代的要求,快速的做出变革。反观大众化通俗音乐,流传下来的又有几首呢?试问一个现在的中学生:是知道有《命运交响曲》还是知道《老婆老婆我爱你》 。不是说大众化通俗音乐体系不完善,而是大众化通俗音乐的家庭成员过于庞大,难免有藏污纳垢却又难以发现,导致恶性的积累。就像现在的人,你一时兴起可能会去写一两句小调编几个词拿起吉他就轻松弹唱出来。谁能动辄就写一个八分钟的三重奏?也就是说古典音乐的创作更考验专业知识的积累,创作成本比较高,相应地产量也就比较小,所以次品率也相对较低。

        其次是音乐本身的内涵。一首好的音乐,不过就是和谐的音符搭配在一起组成优美动人的曲调,再配以顺口优美的歌词。就像德国作曲家马勒的交响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动人的交响性音乐与选自于七首唐诗的德文唱词相互缠绕,令人沉醉。但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市场,粗制滥造之风大行其道,“快餐式”音乐层出不穷,无良出版商将粗制滥造的快餐音乐大批量的录刻,其行为本身就是对音乐的玷污。激烈的节拍大而无当,庸俗的歌词空洞无趣。其原因还是要归结在上文提到的“成本”,在此便不加赘述。一首好的作品首先要显示出作曲家对于音乐的态度,就像我喜欢的周杰伦,他的音乐不仅随时代的特征在不断更新,还将中国古典乐器有机融合进乐句中,这种怀古奔今的创作理念是我大为赞赏的。好的音乐就该是这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想没有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人在听到伊索尔德饱含深情地唱出那句“他的微笑,多么温柔。他的眼神,多么甜蜜”的时候不会肝胆俱颤。这就是伟大的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可以使你共情,从而引起你情绪的变动。

        第三便是受众。古典音乐一向被认为是高雅的、高阶层群体的消费品。近年来宣传古典音乐的组织、音乐节在不断增多,不能否认其贡献,但是收效甚微。不难想象,一个上班族在劳累了一天之后怎么会有耐心坐下来欣赏一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宁愿打开手机里的音乐app,任凭午夜电台随意播放不知是谁唱的伤感情歌,反而会感受到歌曲里那暗暗的忧伤。欣赏古典音乐也是要求欣赏水平的,所谓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随便拉来一个人给他戴上耳机播放一曲梅西安,我想他会顿时将耳机摔在地上,破口大骂道:这是什么鬼东西!?还不如门市开业时的鼓号Live。所以阶层便难免被区分开了,而且阶层差距又过于明显,难免会有嗤笑声存在。不是看不起不听古典音乐的人,而是近于嘲笑的质问:那东西有什么好听的?又没内涵又穷酸,不如跟我一起来欣赏莫扎特。每一位古典音乐人都是积极的宣传者,他们迫切地希望有新人加入,每加入一个人所谓的“高品位欣赏”便更离地面进一步。他们是迫切渴望“脚踏实地”的!(笑)

        以上便是作者对于音乐里这条鄙视链的认识。当然观点只代表个人,作者也没有在含沙射影或者歧视某个人或群体。只是单纯的为诸位提供一个在茶余饭后的话头子。文中若有冒犯,纯属无意,各位皆可一笑而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