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21阅读100】15《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听过钱志龙博士好几场演讲,线上和线下的都有。会被他言语中透露出的对教育的深刻洞见吸引,当然,也有流露出来的人性的关怀,一颗赤诚之心坦诚可见。

序言之一是他写的《写在卷首》,他对一些生活现象的追问太具有“中国国情”了。大家都在说“没办法”,背后隐含着大家都是“受害者”的答案,那么“罪魁祸首”又是谁呢?钱博士说:“中国教育现状纵有千种难处,万般无奈,归根结底还是其中应试教育违背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这句话,也许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还是会熟视无睹,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兢兢业业地做着能在评价中脱颖而出的事情,丝毫不去想想那两个“规律”。

这本书,左边是图,右边是阐释,读起来很轻松。在轻松的背后

1)“坦诚面对这点偏见……让大家开始至少开始批判性地思考,把关于教育、关于成长的解读留给读者。”

欣赏钱博士的这种坦诚,我们每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都是有偏见的。一群人的偏见就会形成一种共识,一个人的偏见会引起您的思考,这样的坦诚,是我们都需要正视的。

2)教育本质:父母的期待VS孩子的梦想

钱博士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寻找到只属于他的梦想,并放飞它,而不是去完成、去满足父母既成的或未来的期待。”“家长们一边骂着社会的种种不公,一边却又将孩子送去适应种种规则和潜规则。”

西方呢?更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成全孩子的梦想。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我们一边想要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一边又想孩子在竞争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用尽各种办法去做违背孩子生长规律的事情。可以说能够在当下的学习氛围里保持一股清流的家长,少之又少。我们班的孩子,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的,也就1-2人吧。当然,如果是参与艺体方面的学习,我认为还是可取的。

3)教育特点:补短式VS扬长式

中国基本都是“补短式”教育,西方是让孩子在自己身上找到哪怕是一点他比别人都要好的地方,然后把它充分放大。

——我们生命的意义不是“装满那个木桶”。可是,我们却会一直盯着孩子的那块短板,说话方式上基本会用这些词语:但是、可是、如果……倾听者的重点一般也会放在后面表示转折的词语上,形成一种谈话的技巧。但我认为那是一种“硬伤”。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在扬长中学习,孩子们每天要去的是一所受到尊重和欣赏的学校,那他一定是喜欢上学的。

4)教育动力:改变命运VS为己之学

内源性动机,指能帮助一个人持久地做好一件事的动力一定是取决于他自身的,源自于对某件事情的热爱。只要有一件事情能让一个孩子废寝忘食,即使这个社会竞争再惨烈,他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班里的明蕙。她现在的状态,就是在为己之学,只是她还小,还需要得到我的赏识。我的功能呢,也就是给他们提供我的赏识。

5)教育结果:谋生VS生活

凡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东西,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也一定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每天想的是怎么可以学得更好,学得更开心,那他注定是一个好学生,至少是擅长学习的学生。

——我是一个在乎过程并不在乎结果的人。所以,一些事情,我只会想我怎么做,至于结果,真的是顺其自然。所以,我这样的人,也注定只是分母里的一个数字。

这本书里值得记录和思考的有很多,暂且先写到这里吧。我要去读书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