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寄思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莆田人也称“七月半”。而中元节是莆田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
中元节寄思初九初十,金水滴滴;
十一十二,金粿尝味;
十三十四,挑来挑去。
中元节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和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金水”(用早稻草,俗称早草,烧灰滤液,效果更好。金水可饮用,解暑秽及肠胃不适。)也就是碱水蒸成的粿,因为颜色金黄,所以称这种食物为“金粿”,这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做出来的金粿,质嫩软粘,不能用刀切,而需用线割,可直接食用,也可蘸上白糖,咬下去那种沙沙声中带着软糯的甜,别有风味,还可以油煎至微焦,口感外酥里嫩,却不油腻,非常可口!
在莆田中元节,还有做“印糕”和“马糕”的习俗。莆田的马糕(又叫“薄荷糕”,或“宝糕”,仙游也叫“白糕”),马糕最初是以薄荷铺于蒸笼中蒸制而成的一种韧性强的多层米糕。其做法据传始于明代,今已不太用薄荷叶。现在一般是用油纸或者姜叶铺于蒸笼中,也有直接放入蒸笼。如今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来炊马糕的越来越少了,大多数都是直接购买。
中元节寄思对于莆田人而言,中元节还有一件大事,就是“送纸”。
在《莆田文史资料》中,记载了莆仙七月半习俗。“莆俗出嫁女子,其父母已殁或一人先殁,出嫁女子必须送礼于娘家,谓之‘送纸’,第一次送纸谓之送‘头年纸’。如果父母健在,出嫁女儿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亲。所以入境而问俗,不要让亲人造成尴尬的境地。‘送纸’之例至出嫁女儿逝世为止,最多至外孙一世为止,并非代代相传,但祭业指定为送纸之用者,虽历久亦送。”
农历七月十三和十四,已出嫁的女子,如果娘家父母双亡,或一方亡故,要领夫婿携儿女回娘家哭奠“送纸”。祭品有果品及猪头、猪蹄、金粿、薄荷糕和纸箔。娘家收礼之后要回礼,一般要送红灯笼一对、碗十个、婴儿坐用的“车椅轿”等礼品,让女儿挑回家表示添丁幸福,生活甜美,所以叫“挑来挑去”。
小时候,是跟着奶奶回奶奶的娘家“送纸”,那时候还小,不懂那么多的习俗,只知道每年的七月半去舅公家,总有很多好吃的食物等着我们,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总是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待到外公去世之后,基本上都是跟着妈妈回外婆家“送纸”,年少时,很难理解,每次妈妈在祭拜之时,总是痛哭流涕,难以自拔。长大之后,方能理解,那种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特别是舅舅英年早逝,妈妈在家是最小的孩子,而作为老大的舅舅对她疼爱有加,无奈天妒英才,舅舅早早就离开了,那时候妈妈刚嫁到爸爸家,人微言轻,在大家庭里说不上话,舅舅过世之时,虽然只隔着一个院子,但是最终未能为舅舅送行,从此妈妈心中一直都有个心结,觉得遗憾并悔恨。
在很多人心里,中元节可能只是众多节日之一,而在我心中,中元节是亲人遥寄思念的节日,那些出嫁的女子,对已故父母的思念,更多的只能放在心中,在这个节日,方能回家祭拜。愿都不要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