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一场绝地中的求生
敦刻尔克——一场绝地中的求生
自古战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1940年5月的最后一周,在德国坦克“闪电战”的攻势下,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被迫在位于法国边境的小城敦刻尔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疏散,成功挽救了超过33万名来自英法、比利时的军人。电影《敦刻尔克》以青年士兵的角度讲述了二战史上这场传奇的大撤退。不管是为逃亡撤退洗白也好,还是纪念撤退传奇也罢,在地狱大门打开时,我们都会看到在每一个拼死坚持的背后,都站着鲜活的生命,他们要以更好的方式重生,我想这是他们每个人在绝望中的希望。
33万,这使我想起同一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他们逃走了三十多万,成就了一次非凡的行动;我们仅仅南京一战就亡了三十万!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在中国人的历史面前,再成功的撤退与保存,都显得微不足道。
本片没有血腥的战斗、没有漂亮的女主,三条故事线,平行叙述,原谅我记不住几个演员的名字。陆、海、空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完全没有用战争的暴力而呈现出来了压迫感。
一、绝望的瞬间
影片一开始,众人朝着海浪走去,没有太多言语,是恐惧,是彷徨,是做无意义的挣扎,像狗一样躺在沙滩上忍受饥饿和寒冷,空中又有来自德意志轰炸机的咆哮,所有人的自尊与形象都在绝望中显得卑微、渺小。
海岸上的陆军士兵紧张彷徨、松散绝望;
空军飞行员在竭力奋斗、殊死一搏;
被鱼雷击中的军舰摇摇欲坠,仓皇的士兵在大海中垂死挣扎。
二、个体的故事
面对战争与大海,个体显得多么苍凉与无助,又何等的坚持。
这是小人物的故事,也是小人物的命运。
在陆地上,两个英国兵,其中农一个是扒了死者衣服的法国兵,抬起伤员担架向早点上船,法国兵装聋作哑想蒙混过关去英国,他们好不容易上了军舰,军舰被德国的鱼雷击沉;在海上,被德军击落的飞行员得到船长的营救,可是被击落的瞬间已经摧毁了他的意志,他拼命地想让船掉头,回家;在空中,喷火战斗机飞行员在油表受损的情况下顽强战斗,最后油量耗尽,在海滩上划下了一个优美的弧线,炸毁了飞机,也被敌军所擒获。
三、看到了家
敌人正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海岸上的英法士兵,望着英吉利海峡,我想他们都在想着一个字“家”,200公里的英吉利海峡,不算咫尺,但此刻却是天涯。
当英国船队出现的时候,军官问指挥官看到了什么,指挥官说:“我看到了家”。
家永远是颠沛流离后的希望。就像我们的利比亚撤侨,有祖国才有家。
四、最后的演讲
影片最后,是丘吉尔的一段演讲,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含义吧。
丘吉尔: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来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转向的是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是天空和大海。
这就是战争中个体的情绪与宿命吧。
《敦刻尔克》大概是想让我们懂得:
在宏伟的时代浪潮与战争、大海面前,每个个体显得多么渺小与无助,但是又不缺乏生存与希望,在某个勇敢的瞬间,一个个小人物也可以显得很伟大,到最后,这些恐惧和无助,都是有意义的。
新乡刘半仙
2017年12月23日